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清代宫廷的防暑药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8月22日版次:11
| 闲话春秋 |
  夏季天气炎热,蚊虫出没,易发与暑热相关疾病,防暑药是预防和治疗暑热疾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在清代宫中,防暑药以锭子药为主。
  制作锭子药,首先需要将多种中药按比例研磨成细末,然后将这些细末用糯米、蜂蜜等进行黏合,最后放入模具中压制成金锭、银锭的样子,从而形成固态药剂。清代宫中的锭子药既能放入荷包或香袋中,又能做成手串、香珠等,可随身携带。
  清代宫廷中锭子药包含太乙紫金锭、蟾酥锭、离宫锭、盐水锭等。《清宫医案集成》一书详细记载了这些药物的配方及用途。如太乙紫金锭由文蛤、大戟、茅茨菇、千金子等制成。蟾酥锭的成分则包含了朱砂、雄黄、蟾酥、麝香等。
  这些锭子药或内服或外用,具体用途并不相同。如蟾酥锭可治疼痛麻木;离宫锭可治各种恶疮;盐水锭则可治牙痛、风热火眼等。
  清代宫中最受重视、功能最丰富的锭子药,当属太乙紫金锭。根据清宫医案记载,将太乙紫金锭研磨成细末,内服或外用,可治疗多种夏季易发病症:对于恶疮赤肿,用酒磨服,再用凉水调涂,日夜数次;对于瘟疫喉痹,用凉水薄荷叶磨服;对于心气痛并诸气痛,用淡酒或淡姜汤磨服;对于中风麻木,口眼歪斜,骨节风肿,行步艰难,用暖酒磨服等。
  锭子药作为防暑药,在清代宫廷中应用广泛。根据御医开具的药方,太乙紫金锭曾用于治疗光绪帝的皮肤病,亦用于治疗慈禧太后的面肌痉挛症。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慈禧太后还将太乙紫金锭作为赏赐之用。        □周乾

下一篇:沙湾水牛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