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拿什么来守护舌尖上的枸杞红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09月03日
版次:
02
9月1日,央视《财经调查》曝光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一些厂家、商户在生产枸杞的过程中存在使用明确禁用的焦亚硫酸钠,进行“提色增艳”的情况。9月2日,甘肃省靖远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发布通报称,当地成立联合调查组,彻查枸杞种植加工环节的相关问题,对于违规违法责任人将依法严惩。同时,举一反三,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枸杞生产加工销售问题专项排查,调查处置结果将及时向全社会公布。
枸杞,这一被誉为“红色黄金”的果实,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医养生的智慧,亦是现代健康生活的时尚符号。然而,某些不法商家的贪婪之手,却将其变成了危害健康的“隐形炸弹”。他们利用焦亚硫酸钠和工业硫磺,为枸杞披上了一层虚假的华丽外衣,这种短视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更侵蚀了枸杞产业的信誉基石,对地方特色经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
食品安全,从来不只是餐桌上的小事,它是关乎民众生命安全的大事,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正如美国著名食品安全专家卡尔·韦伯所言:“食品安全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通过设计实现的。”面对枸杞行业的这一顽疾,我们必须从制度设计、监管力度、行业自律以及公众教育等方面入手,共同构建食品安全的铜墙铁壁。
当前,我国已有多项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在食品加工中使用工业硫磺等非食品添加剂。借鉴欧盟严格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我国也应进一步细化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对违规使用添加剂者施以重罚,乃至刑事追责。
立法之外,也要加强监管,提升科技检测能力。食品安全监管不能仅靠事后追责,更要注重事前预防和过程控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追溯体系,确保每一颗枸杞的来源可溯、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同时,加大抽检频率和范围,提高检测精度,让任何试图蒙混过关的行为无所遁形。
枸杞之红,本应是健康的象征,而非利欲熏心下的罪恶。站在行业发展角度,行业协会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制定行业标准,推广绿色加工技术,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鼓励企业采用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升整个行业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同时,建立黑名单制度,公开曝光违法企业,让守信者受益,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社会层面,理应提升公众意识,加强科普宣传。食品安全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学校,而应深入社区、农村,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良好氛围。通过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普及食品安全知识,让消费者学会识别和抵制问题食品,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同时,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
在全球化背景下,食品安全问题早已超越国界,各国的应对措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如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严格限制食品中的农药、兽药残留;美国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则通过实施严格的食品安全法规,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管。该机构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食品安全监测网络,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食品安全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在食品安全治理上,亦应博采众长,不断优化策略,提升治理效能。
(作者:杨潇,金融从业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安装刺客”
上一篇:
下一篇:
“安装刺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