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蟹影重重,“真味”何在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9月26日版次:02
  在这个秋风送爽、蟹香四溢的时节,阳澄湖大闸蟹再次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焦点。然而,正当食客们期待着品尝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之时,市场上的“李鬼”蟹却如同幽灵般悄无声息地侵蚀着这一传统美食的纯净。
  近日,北京市民王先生的遭遇,便是一出活生生的“李鬼”现身记。他本想以498元的价格,在一家网店购入8只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来宴请朋友,结果却发现自己买到的竟是“阳澄湖镇大闸蟹”。王先生的经历,不过是冰山一角,它揭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与滥用之间的较量。
  地理标志产品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其价值在于独特性与不可复制性。阳澄湖大闸蟹的品牌效应,实质上是一种“网络外部性”现象,即随着更多人认可该品牌,其价值会进一步提升,形成正反馈循环。然而,这种外部性若不加以保护,就会被不法商家所滥用,通过“搭便车”行为,迅速消耗品牌信誉,最终导致公共利益受损。在阳澄湖大闸蟹的案例中,假冒产品通过混淆视听,利用消费者对品牌认知的不足,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以及正宗产品的品牌价值。
  更深层次来看,这种现象反映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交易双方中,卖方通常拥有更多关于商品的信息,而买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对于阳澄湖大闸蟹这样的高端农产品而言,普通消费者很难具备专业的鉴别知识,这给了不法商家可乘之机。商家的文字游戏、假防伪蟹扣的泛滥,让“李鬼”蟹堂而皇之地游走在市场边缘。消费者作为信息劣势方,面对琳琅满目的“阳澄湖”标签,难以分辨真伪。而商家,利用这一点,通过低成本的“阳澄湖镇”蟹冒充正宗阳澄湖大闸蟹,获取高额利润,这是典型的市场失灵案例。
  面对这一挑战,政府和相关机构需要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措施。首先,强化法律法规的建设至关重要。现有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虽已为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提供了框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需细化规则,比如加大对假冒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从而形成有效的威慑效应。
  其次,提升监管效率和透明度也不可或缺。监管部门应当加强与电商平台的合作,利用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并处理违规行为,保障市场的健康发展。此外,行业协会的作用亦不容忽视。通过建立健全行业标准,推动企业自律,以及开展公众教育活动等方式,可以增强消费者对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从长远角度来看,构建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既是对消费者负责的体现,也是对地方特色文化传承的一种尊重。阳澄湖大闸蟹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是苏州乃至整个江南地区文化的象征之一。保护好这一珍贵的品牌资源,就是守护住一片土地的记忆与梦想。
  而如何在法律的刚性约束与市场的柔性调节之间找到平衡,或许才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
  (作者:叶雨,媒体人)

下一篇:“松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