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7版: 农村财富·农户、种植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五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聚首共探农药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超限制造”加速生物化学农药研发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11月12日
版次:
07
南方农村报记者 钱普贵
11月8日,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在贵阳举行。当日下午,“2024年农药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召开,中国工程院陈剑平、钱旭红、宋宝安、康振生、柏连阳五位院士齐聚一堂,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对农药行业绿色防控、生物化学农药开发、智慧施用技术等方面的推动作用。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借助于超快激光的内雕或精刻技术、基于流动化学和限域强化理念的“超限制造”,能够提高生物化学农药制造效能和研发效率。
构建作物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据统计,2022年全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植保贡献率为23.1%,全年共挽回粮食损失3183亿斤。然而,这一过程中,农药的过度使用带来了诸多问题,如病虫草耐药性上升、农残超标、农药利用率不高、生态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等。因此,新型农药的创新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柏连阳指出,新型农药的创新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新农药创制和绿色农药创新,研发新农药分子靶标,减少对已有靶标的依赖,从而降低抗药性的产生;二是开发增效剂,研发能与农药结合使用的增效剂或复配药剂,抑制病原菌或害虫产生的抗药性反应;三是夯实基础研究,推动防控理论和技术创新,加强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深度研究;四是聚焦精准农业,利用大数据分析或智能化工具,提高农药使用效率,降低抗性风险。
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和耕作制度变革对绿色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康振生在报告中提到,气温升高、降水增加、极端气候频发等环境因素,以及单作及连作、免耕等耕作制度,都加剧了病虫害的发生。因此,加快绿色防控发展,有效实施病虫害的绿色防控,需要增强作物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推动科技创新,研发绿色化学农药和新型生物源农药等新技术和新产品,构建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并实现智慧植保。
陈剑平着眼我国粮食与生态安全,指出当前面临三大挑战:理念上过度依赖化学防治,破坏生态;技术上布局失衡,协同不足;产品上缺乏自主专利,国际竞争力不强。为此,他倡导重塑植物保护与治理体系,强调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以高效、绿色、安全、智能为指引,通过理念、教育、科研、产业及绿色技术推广等多链条创新,构建植物生物安全治理新框架,并辅以标准、评价、法规、监管、投入和政策等全方位支撑,推动我国植物生物安全治理体系的健康发展。
加快创制一批高效低风险化学农药新品种
生物化学农药作为农药行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活性高、易合成、稳定安全、价格合理的特点。我国农业农村部登记的生物农药有效成分中,生物化学农药占比约32%。然而,我国在生物化学农药的研发和生产方面仍存在不足,如缺乏自主专利和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等。
钱旭红提到,新兴的生物化学农药如RNAi农药,具备颠覆传统小分子农药的创制路径以及多学科交叉融通一体的特点,对于病虫害防治具有更加精准的效果。同时,他提出了“超限制造”的概念。据了解,“超限制造”能够改变现有的研究、开发、生产形态,提高制造效能和研发效率,从而研发出活性更高、药效更好的生物化学农药。
我国农药行业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宋宝安指出,首先要以科技创新为导向,构建创新体系,整合创新要素,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同时,要及时解决绿色农药现存问题,利用新模式、新靶点、新靶标,加快研发新农药,加快创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低风险化学农药新品种。
上一篇:
下一篇:
广东“省市联动”推进水稻机收减损
上一篇:
下一篇:
广东“省市联动”推进水稻机收减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