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一切都好?真调研才能得到真答案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11月30日版次:02
  调研本是挖掘问题、解决问题的锋利工具。然而,当“调研一问就说好”成为某些基层干部的“口头禅”,这把工具也钝化成了锈迹斑斑的钝器。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在面对各类调研尤其是上级调研时,习惯于用“一切都好”来作答,导致一些基层的问题被掩盖,群众相当不满。
  “一切都好”,这句看似简单的回答,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动机与深层次的病灶。基层干部为何习惯于用这句套话应对调研?是害怕暴露问题影响仕途,还是单纯的能力不足导致“露怯”?恐怕两者皆有,且后者往往是由前者衍生出的次生灾害。在扭曲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下,不少干部选择了“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将真实的问题掩藏在光鲜的政绩之下,以期在上级的视线中留下一个好印象。
  然而,基层的问题不会因为干部的回避而自动消失,反而会像雪球般越滚越大,最终酿成难以收拾的祸患。群众的抱怨与不满,是对这种浮夸风气的最直接回应。当“一切都好”成为常态,群众的声音被淹没,民生问题被忽视,基层治理的根基便开始动摇。
  要撕破这层虚假的面纱,让调研回归本真,首先需要的就是调研者的“真身”下沉。调研不是走秀,不是听汇报、看“样板间”,而是要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从他们的“家长里短”中捕捉问题的真实脉络。同时,需要上级部门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问题解决的实际成效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而非仅仅依据表面的“政绩”。对于那些敢于揭露问题、勇于担当的干部,要给予充分肯定与支持,让他们成为基层治理的“清流”。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敢于说真话、勇于担责任的良好氛围,让“报忧”不再是干部的“禁忌”。
  此外,调研者自身也需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提升辨识真伪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造假、虚假汇报的手段层出不穷。调研者若不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很容易被表象所迷惑。因此,加强对调研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是确保调研质量的关键。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对调研数据进行交叉验证,也是确保调研结果客观性和准确性的有效途径。
  最后,建立健全反馈机制,让调研成果真正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行动力。调研不能止于报告,更不能成为“纸上谈兵”。对于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要明确责任主体,制定整改措施,设定时间表、路线图,并定期跟踪问效,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公开透明地公布调研结果和整改进展,接受社会监督,让基层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基层调研的浮夸迷雾,是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的温床。只有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打破“一问就说好”的怪圈,才能让调研成为照亮基层问题的明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调研者、每一个基层干部,都应成为求真破冰的勇士,用实际行动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作者:黄思成,媒体人)

下一篇:“假羽绒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