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假羽绒服”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11月30日版次:02
| 漫谈 |
  新闻背景:连日来,“假羽绒制品”在线上、线下市场肆意泛滥,引发各界强烈关注。11月25日,江西九江对伪劣羽绒服制售企业进行扣押、立案查处。根据此前央视调查,江西九江多家企业伪劣羽绒服以假乱真流向多地,而用“飞丝”冒充“羽绒”成当地市场公开的秘密。
  @陶凤:成本的挤压,不是制造业造假的借口。在经济承压的环境之下,不同行业都面临经营压力增大,出于维护一己私利,置公共利益于不顾,以降低成本为“理由”突破法律的底线,必须引起警惕,相关企业必须严惩。
  更需要反思的是,厂商、店铺、平台,涉事各方对于显而易见的造假互为“帮凶”,彼此没有形成约束制约反而是直接参与、环环相扣。面对这一境况,需要监管多维度介入。
  衣食住行关乎民生。只有从根本上强化法治约束,重塑市场秩序、整顿行业生态,才能避免劣币驱逐良币,让消费者穿上安全保暖的羽绒服。
  @寒酥:假羽绒带不来真温暖。很显然,与合格的“绒子”相比,不达标的填充物在保暖性能上会大打折扣。而且,飞丝等粉碎毛未经规范消毒流程,极易携带病菌,散发异味,并且容易钻绒跑毛,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威胁。另一方面,消费者花着正品的钱却买到了假冒伪劣商品,权益遭受侵害的同时,难免对所有羽绒制品产生质疑。由此,本是个别商家为了牟取暴利,通过黑工厂、非正规渠道制假售假,却严重扰乱了整个市场秩序。
  取暖是每个人在冬季的基本需求,它不该也不能成为一种奢侈品。对羽绒服装、羽绒羽毛被的标准,国家均有明文规定。面对羽绒造假乱象,有关部门必须加大监管力度,全链条严格把关,确保羽绒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消费者需求,并让那些自作聪明,炮制“保暖”陷阱的不法商家付出应有代价。营造规范透明的市场环境,为百姓温暖护航。
  @蒋璟璟:一般来说,知名厂家、正规品牌的羽绒服,质量相对来说还是较有保障。但是,此类羽绒产品,通常是高溢价的,是无法提供“淘到好货”“捡到便宜”的情绪实现感的。大量白牌商品、杂牌商品之所以热销,就在于其许之以“羽绒服”的模样,又提供了一个高到不可思议的“性价比”。很多人不想为品牌溢价买单,又转身掉进了“假冒伪劣”的泥潭,这其实也是某种消费心智的折射。
  当然了,消费者只是做出选择,而更为重要的,显然还是整理“市场上的选项”。强化落地监管、增加抽检频次,让假货无所遁形、让造假者付出代价,这始终是维护消费者利益的核心要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