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触网的留守老人更需要呵护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12月07日版次:02
  熬夜看微短剧、沉迷网络购物、豪横打赏主播、刷APP收“电子纸皮”……在繁杂的电子信息“围猎”下,留守老人触网的背后既有精彩也有陷阱。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便捷,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逐渐跨越了“数字鸿沟”,开始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6月,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络用户规模已达1.43亿,这一年龄段人群的互联网普及率约为51.07%。
  这一庞大的数字背后,是老年人对数字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然而,当这些老年人满怀期待地踏入网络世界时,他们却发现自己成了被“围猎”的对象。
  以刘桐的母亲为例,她沉迷于在各种平台上“做任务”“领金币”,看似是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乐趣,实则是在为平台的营销手段所操控。从最初的看视频得金币,到后来收益不断递减,再到被广告诱惑购买劣质商品,刘桐的母亲无疑陷入了网络陷阱。而王铭生的父亲则更是被微短剧所迷惑,不惜花费巨额资金解锁后续剧情,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开通了自动续费和免密支付功能。这些案例,无一不揭示了老年人在网络世界中的脆弱与无助。
  那么,为何老年人会如此轻易地陷入网络陷阱呢?这背后,既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责任。从老年人自身来看,他们由于知识水平、辨别能力有限,再加上长期缺乏子女的陪伴与关爱,导致他们在网络世界中更容易受到诱惑和欺骗。而从社会层面来看,一些不法商家和平台则利用老年人的这些弱点,通过精心设计的营销手段和骗局,一步步将他们引入陷阱。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指责和批评的层面。面对老年人触网的风险与挑战,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借鉴“青少年模式”推出针对老年人的专属模式,无疑是一个值得尝试的举措。通过身份识别、风险预警、充值打赏提示等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老年人触网的风险。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生活。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靳永爱所指出的那样,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圈较为固定,上网能帮助他们与社会保持连接。但这一群体触网时间较短,数字素养较弱,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玩法”和“新套路”,常常难以辨别。因此,除了推出专属模式外,我们还需要通过社区、企业、公益组织等多方力量,为老年人提供形式多样的网络培训和学习资源。同时,也要丰富他们线下的社会参与,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和寄托。
  当然,子女们也不能忽视对父母的关爱与陪伴。在父母触网的过程中,应该主动“搭把手”,带领他们融入数字社会。通过耐心的指导和陪伴,帮助他们提高网络素养和辨别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精神慰藉,使之在网络世界之外找到真正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在数字化时代的大潮中,不能让留守老人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只有当社会真正看见并满足他们生活和心理的深层需求时,才能让老人远离触网的陷阱,享受一个安全、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  (作者:闻夕,时评人)

下一篇:“虚假测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