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造假”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12月26日版次:02
| 漫谈 |
  新闻背景:记者调查发现,网络平台上,虚假摆拍视频屡见不鲜,频频引发争议。一些“自媒体”账号通过制造假事件、捏造假人设来博眼球、收割流量;造假视频的背后,往往有分工明确的运作团队。(12月24日新华社)
  @戴先任:现在进入了“全民短视频时代”。有数据显示,目前网络视听用户达到了10.74亿人,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151分钟。但随着短视频的爆红,视频造假也随之出现,一些人为了吸引流量、骗取关注,或就是为了直接获利,制作假视频,这背后还有专业的造假团队介入,形成了灰色产业链。
  这些虚假摆拍视频,或是损害了消费者利益,透支了公众爱心;或是以假乱真,欺骗网友感情,误导舆论,甚至带偏社会风气等。有的还钻法律空子,游走于虚假与真实之间的“灰色地带”,在“新闻”与艺术创作之间“打擦边球”……
  摆拍造假短视频以假乱真,不利于行业规范发展、健康发展,还会将行业带错了方向。虚假摆拍视频已成顽疾,屡禁不止,关键相关治理要“实打实”,要出“实”招,要拳拳到肉,不出“虚招”。
  @三湘:近年来,在各大商业传播平台,一些自媒体账号通过虚构情节、虚假摆拍等手段“以假乱真”的事件时有发生,涉事的不乏知名“网红”。虚构情节、虚假摆拍,却对网友宣称或暗示是事实,是一种诱导和欺骗。究其原因,无外乎打着“事实”的幌子,消费公众的关注和情绪,以博取流量,以及流量背后的商业利益。这类经过团队策划、摆拍造假、商业运作的“操作”,往往具有很大的隐蔽性、破坏性——不仅侵占了公共资源,更冲击了人与人之间宝贵的信任。#网红塌房不可一塌了之#,遏制视频“以假乱真”是一项具有相当难度的系统工程,更是需要以“治未病”的理念提早防范、源头施治的重要工作。只有不断从道德、技术、行政、法律等多个维度综合施策,提升从业者的素质、落实平台监管职责、提高违法成本,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视频“以假乱真”的强大合力,方能保护好网民的合法权益,实现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
  @向东:摆拍带货案例如此频繁,其根本原因不外乎流量经济的根本驱动,算法推荐机制成为隐形推手,情绪传播为其发酵提供土壤,部分MCN机构盲目逐利成为始作俑者,网络平台间接导致虚假摆拍乱象滋生,媒体疏于核实为虚假摆拍的传播推波助澜。
  治理虚假摆拍直播、短视频带货惹祸乱象,强烈呼吁主管部门需不断完善立法、监管等工作,执法部门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惩治打击力度、切断信息传播链源头。平台和媒体也要落实自身责任,让虚假摆拍直播带货止于协同治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