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林岳锋:用新质生产力书写“种粮经”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12月26日版次:04

  林岳锋在地里开展无人机植保作业。

  在晚稻收割的农忙时节,汕头市潮阳区关埠镇榕江畔,联合收割机轰鸣,划破广袤土地上的宁静。90后“新农人”、汕头锦沣农机专业合作社经理林岳锋在田边远眺,这已经是他种田的第八个年头。
  去年底,广东千名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行动启动,林岳锋也加入其中,成为了一名农村职业经理人。在汕头土生土长的他,22岁时放弃处于上升期的事业,选择回到家乡,跟父辈们一起种水稻。
  他从最基础的育种、插秧、施肥学起,协助经营农业合作社,学习“种粮经”,思考着如何扎根乡土,以科技振兴农业。2023年11月30日,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公示了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人选名单,林岳锋获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
用超声波给水稻种子洗澡”
  2016年,在外闯荡多年、已成建筑行业技术骨干的林岳锋,辞职返乡协助父亲经营农业合作社,自此心中的一本“种粮经”让他扎根乡土科技兴农。
  林岳锋尝试将学习到的管理经验移用至农业合作社,改制的第一步,就是优化管理模式,明确分工,建立责任制度,让每个人的价值都能得到发挥。“合作社的管理架构很快就搭建起来了。现在合作社每条线上都有专门的负责人,生产线上有多少个生产队长,每个队长下面有多少个技术员,谁负责什么方面,分工很明确很细。”与此同时,林岳锋大胆引入先进设备和技术,推行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过去用手插秧、晒谷,用小拖拉机帮忙耙田,速度慢,辛苦又费力。要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就要坚持藏粮于技,靠科技种地。”林岳锋说。
  在他的建议和推动下,合作社引入了水稻超声波技术——通过用超声波给水稻种子“洗澡”,合作社水稻的年产量上升了10%-20%,成为汕头第一个“吃”水稻超声波这只“螃蟹”的合作社;积极在当地开展无人机植保作业、无人机水稻直播、水稻“三控”技术推广应用;购置新设备、新机器——翻土机、插秧机、无人机、收割机、烘干机,广泛应用于犁田、插秧、喷药、收割、烘干等各个生产环节,全面提升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了农作效率。
  “之前一个人一天只能插8分地的秧,而现在一台插秧机一天能完成40亩的工作量,效率提升了数十倍。”林岳锋自豪地说。通过这些努力,合作社的水稻种植面积从最初的几千亩发展到了现在的1.2万亩左右,年产优质稻谷超5000吨。
打造“锦沣粮”丝苗米品牌
  林岳锋认为,光种好粮还不够,把粮卖好、卖出价格,同样重要。
  2017年,林岳锋注册了“锦沣粮”商标,希望提高产品价值,并通过电商与传统渠道销售相结合来打响丝苗米品牌。除了线上销售,林岳锋还积极拓展线下市场。他带领团队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向外界展示潮阳丝苗米的独特魅力。
  在林岳锋与其率领团队的努力下,合作社生产的“竹占”“象牙占”“汕美香3号”“金香丝苗”等一批较具名气的特色稻米品种,除原有的渠道外,还进入了城镇的超市,并借助淘宝、公众号商城、农信社商城等电商,进行多渠道全国销售。
带动900多农户改良水稻品质
  回归家乡的林岳锋始终心系农户。通过租用农户农田、吸收闲置田、改造低产田等方式,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林岳锋和合作社带动了榕江片区900多户农户改良品质和技术,集中种植优质稻,并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增收。
  如今,锦沣农机专业合作社集水稻生产、烘干、加工、销售于一体,是水稻全产业链机械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现有成员95户,水稻种植基地8380亩,各种农机设备108台套,年烘干、加工能力20000吨,成为潮阳区省级丝苗米产业园主要实施主体单位。近年来,林岳锋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十大杰出精勤农民”“广东省十大农技推广能手”等荣誉称号。
  面对新身份,林岳锋认为,成为一名农村职业经理人让他获得了一次近距离聆听大学教授、农业专家和腾讯高管授课的难得学习机会,而且还能与来自各地的青年农业人才相互交流、借鉴学习,这对提高自身在科技兴农和经营管理能力方面大有帮助。
□张玉丹

下一篇:八道工序造就一盘沙河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