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弓龟食鳖”与“证龟成鳖”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1月02日版次:12
| 有此一说 |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中,方言俗语与汉语成语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潮州方言中的“弓龟食鳖”这一俗语,与汉语成语“证龟成鳖”虽然都有“龟”和“鳖”,其含义却风马牛不相及,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展现出了各自不同的魅力。
  “弓龟食鳖”,潮州话发音中“弓”与“经”相同。所以,“弓龟食鳖”规范应写作“经龟食鳖”,意指某人总是经心设事、想方设法地去占他人便宜,与潮语口语“张食人”“经食人”近义。这里的“龟”和“鳖”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动物,而是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在潮州人的眼中,“龟”往往代表着憨厚、老实,而“鳖”则象征着财富或利益。因此,“经龟食鳖”可理解为“经食龟鳖”,它形象地描绘了一种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他人利益的行为,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如:“某某某经龟食鳖,你跟他做生意要千万小心!”“认识这种经龟食鳖的小人,真是三生有幸。”
  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这一俗语的起源时,不难发现它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背景。商业活动在潮汕地区历来活跃繁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频繁而复杂。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人为了谋取私利,不惜采用各种手段去占他人的便宜,故意侵犯他人利益,这种行为自然会引起人们的不满和谴责。于是,潮州方言“经龟食鳖”这一俗语便应运而生,成为潮汕人对这种不良行为的生动描绘和有力批判。
  如果说“经龟食鳖”是潮州方言俗语中的一朵奇葩,那么“证龟成鳖”这一汉语成语则以其独特的哲理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
  “证龟成鳖”结构上与“经龟食鳖”一样,它是一个动宾式结构的汉语成语,其中“证”是动词,意为证明;“龟”和“鳖”则是名词,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动物。整个成语通过一种荒谬的论证方式,生动地揭示了那些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不惜歪曲事实、混淆是非的人的丑恶面目。这种对事实的尊重和对真理的追求,正是中华文化中“求真务实”精神的体现。“证龟成鳖”通常用作谓语或定语,表示故意歪曲事实、混淆是非的行为。例如:“某人为了一己之私,常常证龟成鳖,混淆视听。”
  该成语最早出自宋代苏轼的《东坡志林·女妾》:“晋武帝欲为太子娶妇。卫瓘曰:‘贾氏有五不可:青、黑、短、妒而无子。’竟为群臣所誉娶之,竟以亡晋。……俚语曰‘证龟成鳖’,此未足怪也。以此观之,当云‘证龟成蛇’……”苏轼在这个故事中,讲述了一个关于辩论的趣事:有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竟然将一只乌龟硬说成是甲鱼(鳖)。这种明显违背事实、混淆是非的做法,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嘲笑和讽刺。于是,“证龟成鳖”这一成语便由此而来,用来形容那些故意歪曲事实、混淆是非的行为。
  通过对“经龟食鳖”和“证龟成鳖”语言现象的辨析,我们不难发现,潮州方言俗语与汉语成语在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独特的魅力。
  □谢岳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