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虚假打折”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1月07日版次:02
| 漫谈 |
  新闻背景:春节临近,各地逐渐迎来消费热潮。太原市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科学、理性、健康消费,特别是节日期间商场促销活动多,消费者要留意商品是否明码标价,谨防虚假打折。(1月5日新华社)
  @李思辉:作为常见促销手段,打折能够让商品更具性价比,帮助商家吸引客户。如今,随着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每逢“618”“双11”等节点,相关促销活动打折力度往往较大,既让消费者得到实惠,也促进了社会消费。然而,一些虚假打折现象频频出现,且花样不断翻新。
  标价不实,先涨后降,“大数据杀熟”,在满减优惠等方面藏“猫腻”……从线上到线下,层出不穷的套路令人防不胜防,导致不少消费者中招。有的人被打折所吸引,在完成消费后却发现,促销商品竟比打折前还要贵。虚假打折其实是掩耳盗铃,有关行为不仅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也有损价格诚信、商业诚信,甚至影响社会诚信,危害不可小觑。商家采取虚假打折手段,虽能获得短期利润,却终将失去消费者的信任。
  @仝宗莉:以消费者反映比较突出的社区团购为例,凭借“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价格”,社区团购成功吸引大批社区消费者纷纷“跟团”,从水果蔬菜到日用百货,从餐饮服务到交通出行无所不及,但“光鲜”的背后,也存在商品质量差、虚假促销、低价倾销、退店保证金不退还等诸多问题。而且由于此类消费金额小、数量大、场景无处不在,即使上当受骗,很多人只能放弃维权,让“薅羊毛”活生生变成了添堵。
  对此,消费者要炼就火眼金睛,看清商家惯用伎俩,保持理性消费。例如对商家的超低价甚至免费促销行为保持合理警惕,仔细辨别真伪,了解交易是否附带其他条件,了解商家口碑及售后服务情况等,做明白消费者,享欢乐祥和年。
  @胡乎: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了解商家的促销条款、核实优惠券使用条件、审查促销活动的有效期限等细节,都是理性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购物季,所有的心理技巧和商业策略将在这个时候达到巅峰。商家常借助心理定价和时间限制的促销手段,引导消费者进行冲动消费,因此,提前做好功课、保持清醒的头脑至关重要。
  然而,不仅仅是消费者需要警惕,商家也应当在促进消费的同时,注重诚信经营。虚假打折的短期利益固然诱人,但从长远看,诚信为本的商业模式才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只有当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整个市场才能更为规范、合理,最终实现双赢局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