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变味的作业”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1月16日版次:02
| 漫谈 |
  新闻背景:复旦大学近期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明确列出了禁止使用AI工具的范围,包括禁止直接使用AI工具生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正文文本、致谢或其他组成部分等,引发关注。此前,湖北大学、福州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也相继发布此类规范AI工具使用的通知,部分高校还约定使用范围与比例。(1月13日新华社)
  @黄骥:对学术写作而言,AI理应是“助手”,而非“替身”,更不应沦为学术不端的“帮凶”。它可以用来查漏补缺、提高效率,但绝不能用来捉刀代笔、造假作弊。当前,一些高校和期刊规定AI生成内容在学术作品中的比例上限,反对完全依靠AI来确定写作思路、完成作品关键部分。这些具体要求,在清晰厘定AI学术写作边界方面不失为有益探索。
  当然,AI再先进,也不能逾越学术红线。生意红火的AI代写服务是AI学术不端的助推因素。除了加大对“AI枪手”等灰色产业的打击力度之外,还有必要强化AI服务平台的合规义务,要求平台采取合理措施标注信息来源,提示违规风险,整顿虚假内容,压实AI学术写作规范的平台责任。
  @江德斌:如果学生过度依赖AI,甚至将AI生成的内容,不做加工整理修改,而是全盘复制粘贴,直接作为论文的主要部分,则就偏离了论文写作的轨道,无疑是对学术诚信的背离。而且,现在AI生成技术不成熟,有很多虚假的内容,胡编乱造的数据,一旦盲目使用,会令学术论文的真实性大打折扣,进而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部分高校出台规定,对毕业论文中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占比进行检测,该举措非常必要,不仅防止学生滥用AI,还可促使学生认真地对待论文创作过程,培养锻炼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引导维护学术研究的公平公正。
  当然,规范AI在学术研究中的使用,并不仅是高校的责任。学生自身也应树立正确的学术规范观念,明确AI在学术研究中的辅助地位,需要谨慎使用,而不是将其作为“作弊”的工具。所以,一些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在学院老师的支持下,起草了一份“大学生正确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倡议”,这就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表明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AI工具的利弊,需要以身作则,恪守学术边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