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2版: 读与写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人怎样才能不老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1月16日
版次:
12
| 经典赏析 |
《论老之将至》是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的经典作品之一。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但是大部分人都比较忌讳变“老”,因为老就意味着自己的生命旅途即将结束,就代表着自己难以像从前那样干什么事情都随心所欲,就象征着自己被贴上了“即将被淘汰”的标签。所以人们拒绝变老,但却难以回避变老。罗素以“老之将至”作为主题,但在内容上却在研究和讨论“怎样才能不老”,在罗素看来,“老”只不过是一个时间上的状态,在其他的方面并不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和发展。
他首先讲述了自己那些长寿的家人,认为长寿的人都有自己的秘诀。而在有些情况下,长寿似乎与健康养生联系不甚紧密,作者以自己为例,说自己是个随性的人,但身体却非常健康。他标榜“我做事情从不以它是否有益健康为根据,尽管实际上我喜欢做的事情通常是有益健康的”,他更关注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
罗素认为,老人需防止两种危险。一是过分沉湎于往事。人不能生活在回忆当中,不能生活在对美好的往昔的怀念或对去世的友人的哀念之中。罗素列举了他外祖母的例子,认为老年人不可以过度哀愁,应该向前看,告别过去的回忆,如果一个人总是生活在回忆当中,那么这个人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是个非常老的人了。
另一件应当避免的事是依恋年轻人,期望从他们的勃勃生气中获取力量。他认为这样不但不能从年轻一辈人身上获得青春活力,反而还会造成晚辈的负担,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罗素建议老年人应该“具有强烈的爱好、其活动又都恰当适宜、并且不受个人情感影响”,认为这样的人“成功地度过老年绝非难事”。
最后,罗素又对死亡进行了一番阐述,他以河流比喻生命,认为人应该像河流最后平缓地汇入大海那样平稳而安详地离开人世,不应悲伤和不舍,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弥留之际的老人也应该在疲惫中选择长眠。而罗素本人则希望自己的事业能够后继有人,这样他也会放心地离开这个世界。全文情真意切,给人以良好的人生启迪。
罗素是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一生著述颇丰,内容涉及认识论、心理学、道德、教育、政治和社会改革等诸多领域。主要著作有《哲学问题》《心的分析》《意义与真理的探究》《西方哲学史》等。
□偶数
上一篇:
杜甫一生发了736个“朋友圈”
下一篇:
苹果的故事
上一篇:
杜甫一生发了736个“朋友圈”
下一篇:
苹果的故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