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封神演义》为何从古代火到当代?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2月20日版次:12

  《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中国首部百亿票房电影。

  最近有两部正在热映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和《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都取材自中国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引发了不少年轻人对这一小说的关注。
  《封神演义》作为一部趣味横生的神魔小说,长盛不衰。书中的姜太公、哼哈二将、四大天王这些人物,至今为人们所熟悉和信奉。由封神榜开创的“榜”的结构形式对中国古代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小说中势不两立的道教派别阐教与截教,千载之下仍散发神秘的色彩,引发读者的好奇。书中神魔斗法、各显神通的奇谲想象更是魅力四射。
  《封神演义》为什么从古代一直火到当代?
  其实,在中国小说史上,《封神演义》的地位并不高,通常被列为二三流小说。书中保守落后的妇女观,以及由于小说热衷于描写神魔斗法带来的人物类型化、平面化问题,都颇受诟病。
  然而,《封神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却十分巨大深远。
  乡村庙宇中供奉的神像,有不少是《封神演义》中的人物。中国佛教寺院的大门,一般都是三门并立,中间一大门,两旁一小门,所以称三门殿(有时也写作山门殿)。三门殿的门两旁往往矗立着两尊巨大的金刚,叫夜叉神,是佛的警卫。世俗都通常称之为“哼哈二将”,显然是受到《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而天王殿里供奉的四大天王,分别手持琵琶、剑、小龙和伞,面目狰狞,高耸屋梁,正是《封神演义》中的魔家四兄弟。
  农村造屋破土时,喜欢贴一张“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条子,每逢过年,书有“姜太公在此”的大红纸条更是贴得门楣上、柱子上、屋梁上到处都是。这一风俗追根溯源起来,就是出自《封神演义》中姜太公为朋友宋异人“压星收妖”的故事。
  那位背倚猛虎的黑脸大汉赵公明,则是许多店铺老板的座上宾,因为他统率着“招财”“利市”等四位正神。中国民间对于《封神演义》的兴趣,与他们对佛、道的崇信是一样的,不过都是期望能够得到实际的福佑。
  今天的网络小说、影视文学为什么也对《封神演义》情有独钟呢?
  一方面,小说中的神魔斗法,争妍斗奇,可以极大地满足观众的感官娱乐需求。与一般历史小说虚幻色彩逐渐削弱的发展逻辑不同,《封神演义》借神演史,反而把殷纣和周武王的斗争历史神话了。在历史叙述的完整性中,《封神演义》加入了幻想的奇诡性,这样一来就使得它处在了历史叙事、世俗道教和佛教幻想的交叉点上。
  《封神演义》的前三十回,几乎完全根据《武王伐纣平话》扩充改编,之后便把《平话》搁在一边,专写神怪,伐纣的历史也变成各路神仙摆阵斗法的历史。十绝阵、金光阵、红沙阵、黄河阵、诛仙阵、瘟煌阵、万仙阵等等,五花八门,奇妙无穷。作者集中心智,在排兵布阵方面潜心钻研,诸阵之间,一阵有一阵的绝妙,一战有一战的神奇。破十绝阵,一定要先用一人赔偿性命,诛仙阵中老子表演了一气化三清的分身妙术,万仙阵中乌云仙、虬首仙、灵牙仙、金光仙、龟灵圣母原形毕露,化为金鳌、狮、象、孔、龟的种种想象,令人目不暇接。
  《封神演义》的批点者钟惺对这类天马行空的想象很不以为然:“又云凡七窍者皆可成仙,又云披毛从此得作佛也,由他从此看来,俱是自家作主张。”(八十三回总批)殊不知《封神演义》的魅力就在于作者的这种“自家作主张”的无拘无束的想象中。
  书中的姜子牙,历史上实有其人,《史记》的《周本纪》《齐太公世家》都有关于他的详细记载。不过《封神演义》加重了他身上的神仙气和方士气。如第四十回写到四天王久攻西岐不下,非常烦躁,商议各祭异宝让西岐化成渤海。姜子牙用金钱排卦,算出祸事,立即沐浴更衣,披发仗剑,移北海水把城郭罩住,救护西岐。第六十二回羽翼仙又发狠要叫西岐一郡化为渤海,姜子牙再度上演这一幕,保住西岐。
  另一方面,以今人的眼光看《封神演义》中的神魔,它们获得了颠覆性的重塑,人物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得到了重新阐释,易于引起当代人的共鸣。哪吒用三头六臂撕开的是一个困局,在他逆天改命的背后,其实是一场文化起义。传统的善恶、孝道等伦理被哪吒解构,善恶本无定论,对立终归统一。
  □宋莉华(节选自《<封神演义>“神”在哪儿?》)

下一篇:矛盾冲突用“龃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