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1版: 世说新语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真人假面跳花棚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2月27日
版次:
11
化州“跳花棚”保留了传统“傩”的色彩,还集面具戏、歌舞、喃唱等于一体。 陈锴进 摄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戴上面具是神,摘下面具是人。”在“中国化橘红之乡”广东化州,流行一种独特的民间面具舞蹈——跳花棚。虽然这种舞蹈属中国傩舞系列的代表之一,但是并不被人熟知,化州地方志略有记载:“觐光门外沙洲为棚,城乡社会择善歌者,着童子傀衣、傀巾,夤夜持铃合歌合舞,奏鼓乐,上下坛场缓步。”据专家学者考证,“跳花棚”起源于福建福州,随人口迁移传入化州地区。时至今日,化州的“跳花棚”不但保留了传统“傩”的色彩,还集面具戏、歌舞、喃唱等于一体,形成了古朴粗犷、明快轻松、幽默夸张的独特风格。2011年,化州“跳花棚”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按照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明会典·社条》记载:“凡各处乡村人民,每里一百户内立坛一所,祀五十五谷之神,专为祈祷。”社的核心是人,无人不成社。在社祭中,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分担不同角色。跳花棚的组织人员和演员,均为本村村民,称之为“社丁”。准备活动安排在“吃艺日”前四天开始,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在两村中间的跳棚坡上定点,然后用竹木搭成框架,上面用禾草搭成高一米、宽五米、深四米台面规格的跳棚台。同时,在村中挑选十六周岁以上男性,女性不能介入,演出者数十人,集中“会聚”(排练)。村中女性则主要负责宰杀鸡鸭和准备食物,并通知亲朋和制作粤西传统小吃米籺。
到了正日子那天,一幅剪纸横挂在跳棚台的正门上方位置,用几许红纸扎成的花堆在台前门下的下方位置,当地民间信仰供奉的神仙:土地公、康公等悬挂于棚壁幕布上。焚香供拜、接神安座后,正式“开棚门科”表演,由“五鬼仔”(沙刀、耙头、缨枪、钺斧、纸钱)分别手持沙刀、耙头、缨枪、钺斧、纸钱于台门前面的地下跳演,接着根据固定的科本次序,分别完成了“小孩儿科”“道叔科”“秀才科”“后生唱歌科”“依前科”“陈九科”“锄田科”“钓鱼科”“判官科”“监棚科”“送虫科”“量棚科”“参八仙科”“拆棚科”“独脚和尚”等整套科本的仪式活动,三十六个人物角色轮番上场,演出时间常达一整夜。演出内容主要是神人沟通、农事耕耘、男女之情等,过程中既有道师请神安座的庄严肃穆,也有台词动作的滑稽搞怪。
俗话说,无面不成傩。傩面具作为傩舞、傩祭、傩戏中使用的道具,是傩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跳花棚传承人张振谦认为,在传统跳花棚中,具有五个标志性的特色元素:面具、舞步(大八字蹬跳)、音乐、服饰和道具,其中面具是排在第一位的。跳花棚表演时,各科人员头戴樟木雕刻而成的面像,在形态塑造上,根据不同的人物身份、地位,可以塑造道士、判官、关公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颜色、不同造型的面具以及道具,非常容易辨认。“跳花棚”戏剧演员服饰多有“红头巾”“红腰带”元素出现,比如常见的道叔面具,一般为浅粉红色的底,用绿色与黄色作为相间的头冠,在演出的过程中,手里握着红色的绸带。耙头的面具为黑色偏墨绿色的底,在头的两侧各有一个尖尖角,手里握着一把三尺长的镰刀。
一阵鼓乐徐徐响起,只见一群舞者头戴面具,身穿古袍服,手执道具,形象原始粗犷,踩着锣鼓节奏,时而高举锄头,时而挥舞钺斧,时而甩动沙刀,欢腾跳跃,载歌载舞,齐声喃唱,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透过这些形态万千的面具,仿佛能看到世间万象,感受人生百态。 □黎江毅
上一篇:
下一篇:
湛江百年大钟
上一篇:
下一篇:
湛江百年大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