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7版: 水产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牛蛙饲企各出绝招 三大模式争抢市场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3月04日
版次:
07
700亿元牛蛙市场迎来不同经营模式之争。
近期,牛蛙收购市场出现了多种价格并存的混乱现象,源信、海之味、咏蛙等厂家饲料约在6400-7000元/吨,回收蛙价8.5-8.6元/斤;广宝、莲花、科绿等厂家饲料约为5900-6000元/吨,回收蛙价8.3-8.4元/斤。
从表面上看,收购价差异受市场缺蛙直接影响,但更深层的原因还是全国700亿元牛蛙产业经营模式之争。业内人士分析,目前不同品牌饲企各出奇招,“涨蛙价、降料价、现金料……牛蛙价格的三国时代已拉开帷幕。”
牛蛙价格触底反弹
蛙价的变化最能牵动牛蛙行业的心。2024年11月初,牛蛙价格从5.7-5.8元/斤上涨至5.9-6.0元/斤,一度触碰至当时的蛙价天花板。然而,从11月7日开始,价格不断下跌,到11月12日各规格牛蛙仅有5.5元/斤。
这一波价格下跌,让养殖户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出蛙,意味着没有利润甚至亏本;不出蛙,又担心被价格套牢。随着养殖损耗增加,成本进一步上升,有养殖户甚至高呼“停出蛙”,希望通过集体行动抬高价格,但效果甚微。
就在此时,饲料厂随即开启了“价格保卫战”。11月中旬,漳州海之味集团董事长陈泽雄深夜发文,呼吁所有厂家齐心协力将蛙价拉到7元/斤成本线以上。11月27日,厦门兴牧威总经理陈龙伟开启《牛蛙行业生死存亡之际!饲料厂,经销商,蛙农必须自救》主题直播,提出扭转行业低迷局势的关键点在于厂家拉涨,保住养户的信心。
12月6日,海之味、源信、科绿、恒旺等主流饲料厂纷纷宣布,隔日厂家收购参考价统一上涨至5.9元/斤。第二天,这些厂家继续乘胜追击,宣布在原有基础上再涨0.1元/斤,蛙价正式涨回6.0元/斤时代。
然而,这种“抱团涨价”并没有持续太久。12月13日后市场又开始回调,2024年末冲上7元的心愿未能达成。
直到2025年初,牛蛙价格终于迎来了大幅反弹。1月初,牛蛙价格从6.1元/斤一路狂飙,到月底冲回了7.3元/斤。
源信持续拉高收购价
这一波涨价,让养殖户们看到了希望,也让饲料厂们看到了“翻盘”机会,一时间,涨蛙价、降料价、现金料……各模式大显神通。第一种“饲料+高价流通”的传统模式目前占据主导地位。源信等包回收的饲料厂家,坚持不降饲料价格,但在包回收牛蛙价格上发力,持续拉高蛙价。
有观点认为,之所以选择涨蛙价,是因为厂家深知养殖户最在乎的是最终收益。通过提高牛蛙回收价格,养殖户手中的牛蛙能卖个好价钱,自然会对厂家产生依赖。“高举高打”的策略在短期内能稳住市场,但是否能长期持续还需打个问号。
广宝降价500元/吨
第二种模式,是广宝等包回收饲料厂家选择的“以退为进”,将饲料价格下调400-500元/吨,只比现金饲料价高一些,而牛蛙回收价格则跟随市场行情灵活波动。
“在日益高企的生产成本面前,降价饲料为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养殖户缓解了一定的经济压力。”对于以饲料降价为主的新模式,有经销商首先肯定了直接作用,蛙料降价可以直接降低养殖户的养殖成本。
“从长远发展来看,饲料降价策略具有一定合理性,标志着行业从传统厂家主导的‘保姆式’经济模式向市场自由竞争模式的转变。”据业内人士张强(化名)分析,近年来,由于牛蛙养殖行业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态势,包回收的饲料厂家虽在牛蛙开价上给予较大补贴,但仍受到现金饲料的挤压。
在此背景下,部分包回收牛蛙的饲料厂家调整策略,希望通过降低饲料价格以增强市场竞争力。而且仅比主流现金企业或集团公司的饲料高700-800元/吨,并继续提供包收蛙服务。而这一模式要实现的前提也会相应降低对养殖户的赊销程度,例如提高收现比例到7成。这促使厂家料与现金料在市场中重新展开竞争,后续影响有多广还需等市场进一步检验。
海大通威不介入流通
海大、通威等大集团,则选择了更为稳健的现金料模式。他们不介入流通环节,凭借较低的饲料价格和强大的品牌优势,吸引了大量资金不足的养殖户。
“现金料模式的核心在于低价格。”张强指出,对于资金紧张的养殖户来说,现金料无疑是最佳选择。然而,这种模式也有其局限性。毕竟,养殖户除了需要低价饲料外,还需要稳定的牛蛙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现金料模式也难以独霸市场。
哪种模式才能在价格战中占据先机?养殖户生哥认为,经过两年亏损,蛙农口袋里大多没钱,饲料降价幅度再大,也没有足够的现金来买。比起降饲料价格,他认为提高蛙价更能为蛙农“回血补气”。 □刘弋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江门对虾养殖户熬过“寒冬”净赚超130万元
上一篇:
下一篇:
江门对虾养殖户熬过“寒冬”净赚超130万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