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驻韶关市翁源县新江镇帮扶工作队队员陈诗怡:

从案头到田头 用新农具传播正能量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3月11日版次:05

  陈诗怡(右)看访患白内障的村民。

  南方农村报记者 李瑞雪

  “此时的晨光已染亮稻田,而我的驻镇故事,正从这沾满露水的第一页开始书写。”2023年4月12日,驻韶关市翁源县新江镇帮扶工作队队员陈诗怡记录下了她第一次下村的感受。
  这本印着医疗机构标志的黑色记录本,伴随陈诗怡走过了近700个驻镇帮镇扶村的日夜。作为韶州人民医院行政骨干的陈诗怡走出了办公室,走向了更广阔的田野。在新江镇,她用心架起了医疗帮扶的桥梁。
帮助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我不是医生,但村民们总爱叫我医生。”陈诗怡略带羞赧地说道。在新江镇20个村(社区)不少村民眼中,她虽不是在手术室操刀的医生,却是他们消除病痛道路上遇到的第一个“医生”。
  分组走访770户困难群众,协调医院专家团队8次下乡义诊,包车接送困难患者以及术后探访,陈诗怡对接了一位又一位病患,陪伴他们接受治疗的过程。“村里老人面对病痛总是选择熬着。我希望可以帮助他们把生活的质量提高。”陈诗怡这样说着,也这样做着。
  作为工作队中唯一有医院工作背景的队员,陈诗怡特别关注村民的健康状态,尤其关注患白内障的老年人。白内障是常见的眼科疾病,但大多农村老人因对这种病认识不足而耽误治疗,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023年10月,在凉桥村走访时,与脱贫户胡大叔的第一次见面令陈诗怡印象深刻。“他坐在沙发上,双目浑浊,头斜歪着,驼着背,看起来暮气沉沉。”50多岁的胡大叔与80岁的母亲相依为命,一家仅靠姐姐的资助过活。因患上白内障,他逐渐失去自理能力。
  在了解情况后,陈诗怡马上向帮扶单位韶州人民医院汇报,为他申请了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公益慈善金零自负的名额。11月,胡大叔接受了白内障复明手术。治疗很成功,胡大叔的双眼终于重见光明,他的生活也重焕光彩。
将帮扶故事制作成视频
  胡大叔的故事,陈诗怡用视频记录了下来。她其实是从零开始自学视频剪辑的,如今已经制作了50条新媒体作品,为镇村拍摄制作公益视频10余条,单条最高播放量突破5万,工作视频播放量突破10万。“这是我人生中难得的基层经历,所以我希望能多多记录下来这些真实又触动人心的时刻。”她笑着说道。
  陈诗怡守护着村民的光明,也守护着新江镇困难学子们的心灵。
  拥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她,会主动关注困难学子们的心理问题,通过面对面交流帮助孩子们缓解压力,疏解郁结。“孩子们其实都很懂事。我在入户时会尽量多和他们沟通,慢慢打开他们的心扉。”陈诗怡告诉记者。目前,她已初步为困难学子建立起档案,正在协调相关部门为部分学子争取一系列补助。
  档案管理工作出身的她,还将原来的管理理念与乡村振兴日常工作相结合,建立“一日一记、一事一档”的工作档案。因此,她经常在办公室忙到凌晨,伏案疾书,详细地记录入户的情况和帮扶的需求。看着密密麻麻的记录,她笑着自嘲:“现在看日记数据比看工作报表更有亲切感。”
促优质水稻实验田项目落地
  2023年4月12日,暮春四月。陈诗怡在记录本写下自己第一次进村调研的感受:“经过一片稻田,曾书记与正在地里忙乎的农民聊种田那些事……看他们聊得正欢,忽觉惭愧,同时又觉得学习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不必泄气。”
  “学习”是陈诗怡驻镇生活的关键词。学习客家话、学习“三农”政策、学习农业知识、学习新媒体技术……在工作的间隙,陈诗怡吸收着任何可能对驻镇工作有帮助的知识。
  在凉桥村,千亩的红花油茶基地正在招商。如何让人看到这个粤北山区村庄的资源禀赋和招商需求呢?这下,陈诗怡自学的视频制作技术有了用武之地。她特意拍摄了介绍红花油茶基地的视频,把这片基地更直观地展示给东莞等地的意向投资人,争取为凉桥村产业发展添一份力。
  “每次省农科院的专家来,我都跟在他们后面,问东问西,土质、水稻、种苗等等,我都问,能学到很多。”2024年以来,陈诗怡和工作队一直在为促成省农科院“优质水稻实验田”项目落地而忙碌奔波。
  今年年初,该项目顺利落地新江镇连心村和太坪村。在春雨的润泽下,她满怀期待地等待水稻秧苗泛出一片片新绿。

上一篇:麒麟IP带农产品“出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