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乡镇角色变脸,服务不能变脸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3月13日
版次:
02
不久前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提出,“把乡镇建成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多次提及乡镇,例如提出“推动冷链配送和即时零售向乡镇延伸”。
乡镇,作为乡村治理的中心,其角色的转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过去,乡镇政府可能更多地是政策的传声筒和执行者,而如今,它们需要成为乡村发展的引领者和推动者。从传统行政末梢到“三中心”的战略定位,从城乡二元结构的断裂点到城乡融合发展的枢纽站,这种转变蕴含着深刻的时代命题。
作为农村服务中心,乡镇的变革更加贴近农民的生活。冷链配送、即时零售等现代服务业的延伸,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城市般的便利。乡镇政府应积极响应农民的需求,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让农民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而作为乡村经济中心,乡镇更是承载着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镇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培育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引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乡镇可以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乡镇角色转变背后,是城乡要素流动规律的根本性变革。当农村转移人口在城乡之间呈现“钟摆式”流动,乡镇成为重要的“蓄水池”和“转换器”。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是东莞长安。近些年来,该镇通过产业社区建设,既承接了深圳的产业溢出,又为本地农民创造了转型空间,这种双向赋能正是乡镇新定位的生动写照。统计显示,全国500强镇已贡献了县域经济总量的35%,这种经济能级的跃升,正在改写传统的城乡经济版图。
然而,乡镇角色的转变并非易事。这种服务本色的坚守,需要超越工具理性的价值自觉。乡镇干部作为这场变革的执行者,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把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自己的职责所在。只有将政绩观从“显绩”转向“潜绩”,从“造盆景”转向“育森林”,其服务深度才能真正丈量出发展的温度。
同时,乡镇要成为城乡均衡发展的“服务区”,还需要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乡镇发展的支持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引导资源向乡镇倾斜;社会应积极参与乡镇建设,提供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市场应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企业到乡镇投资创业。如此,乡镇才能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作者:萧飞,时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电商鬼秤”
上一篇:
下一篇:
“电商鬼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