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2版: 读与写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反思怪”在反思什么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3月20日
版次:
12
| 民间语文 |
近来,网络世界里“反思”一词的使用频率很高,在一大拨网友的评论中,仿佛万事万物皆应反思:
“油价上涨都怪中国人石油消耗量大,反思!”
“植树造林危害大,人为干预了自然生态,要反思。”
“全球变暖是因为吃肉多,应该好好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反思本来是一件积极的事情,可以通过自我反省来改正错误、获得进步。但是,以上这些网友的言论却使反思演变成了一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指点点、对他人进行刁钻批判的话语,双标程度极高。“反思怪”一词就应运而生,用来戏称这类凡事都要求反思的网络群体。
如果将“反思怪”这一偏正结构进行拆分,我们可以看出它是由动词类定语“反思”和名词中心词“怪”两个部分构成的。“反思”的本义是“思考过去的事情,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在词性上属于中性,却带上了“怪”——这个容易造成贬义化解读的名词,被赋予了更复杂的内涵。那么,为什么用“怪”呢?
作为名词的“怪”,原指神话传说或迷信中的怪物、妖魔。后来在网络交际语境中,“××怪”成为一种固定的网络格式,用来形容一些具有某种标志性特点尤其是突出槽点的群体。比如喜欢怼人的被称为“怼怼怪”,喜欢卖萌撒娇的被称为“嘤嘤怪”。“反思怪”也同样是用“怪”构词,那么又怪在哪里呢?
我们发现,“反思怪”的奇怪之处有以下三点:第一,反思的频率极高,已经超出了普通人可以接受的范围。“反思怪”凡事都要求反思,一天到晚地进行反思,甚至以反思为乐趣,因而不太正常,比较奇怪。第二,在一般语境中,反思行为往往都是面向自己的,但是“反思怪”却将反思的对象限制在别人身上,总是让别人去反思,这也很奇怪。第三,反思的立场和标准脱离公序良俗。当一个人在反思自己的错误时,是有一个符合公共秩序和一般道德的预期的。但是很明显,“反思怪”所谓的反思是拿了一个错误的(至少不一定对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因此,这种“摁头”式反思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思,而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以错误的(片面的)主观标准审判他者的一种套路话语。这是使得“反思”变“怪”的关键原因所在。
尤为要注意的是,在“西方一中国”对立的语境中,“反思怪”专门指那些对中国怀有偏见的群体。他们面对西方对于我国的无理攻击,以及基于偏见、傲慢、嫉妒等原因而编造出的谣言时,凡事都要求中国人反思,看起来是理中客,但实际上可能是被预设台词牵着走的稀里糊涂的“帮凶”。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反思怪”的行为不可取,而日常生活中,正常的、以发展进步为目的的认真反思却是必需的。“吾日三省吾身”,从来都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孙亦秀
上一篇:
解暑怎能靠蘑菇
下一篇:
雪夜林边逗留
上一篇:
解暑怎能靠蘑菇
下一篇:
雪夜林边逗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