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从“入土为安”到“生态归尘”
生命公园重塑乡村殡葬观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3月27日
版次:
02
近年来,福建省漳州市将生命公园理念融入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编写方便百姓好记易懂的“八句操作口诀”,让生命公园的理念深入人心。目前,漳州生命公园覆盖595个行政村,今后可提供超60万个穴位及广阔的草坪葬、树葬、花葬空间,惠及广大农村人口。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两千年前孔子的这句箴言,道出了殡葬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核心地位。漳州生命公园的实践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之间可能的和解之道——不是非此即彼的断裂,而是在尊重文化基因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
殡葬改革的深层阻力,源自其触碰了中国社会最为敏感的文化神经。在华北平原的某些村落,至今保留着厚葬隆丧的习俗,一场葬礼动辄花费十余万元,相当于一个家庭数年的收入;在江南水乡,豪华墓穴侵占基本农田的现象屡禁不止,“阴宅”与“阳宅”争地的荒诞剧日日上演。这些现象背后,是根深蒂固的入土为安观念与面子文化的合谋。
漳州实践的启示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容纳多重价值诉求的制度框架。下河村的果林生命公园将每个墓穴控制在0.4平方米以内,既满足了落叶归根的情感需求,又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通过村民议事会确定收费标准,既保障了公益属性,又赋予了村民自主决策权;为特殊群体提供免费安葬服务的设计,更体现了社会公平的现代治理理念。这种“生态—公益—自治”三位一体的模式,跳出了“要么传统土葬要么强制火化”的二元对立,在文化传承与制度创新之间找到了动态平衡点。数据显示,漳州生命公园每个穴位为群众节省近2万元费用,595个行政村的实践验证了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
殡葬改革要取得突破,必须超越单纯的政策执行层面,构建文化认同与制度保障的双轮驱动机制。在文化层面,需要重释“慎终追远”的当代意义——对先人的缅怀不必以土地浪费和金钱攀比为代价,生态安葬同样可以庄严而神圣。漳州编写的“八句操作口诀”正是将抽象理念转化为群众语言的生动实践。在制度层面,则需要建立差异化的政策工具箱:在人口稠密区推广节地生态葬,在偏远山区规范土葬管理;通过税收优惠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建立殡葬服务“负面清单”遏制大操大办。
在漳州的生命公园中,人们看到了如何将个体生命的终结转化为生态文明的建构节点。未来的殡葬改革,或许应该少谈些“禁止”,多研究“引导”;少强调“统一”,多尊重“多元”。毕竟,最好的改革不是与传统的决裂,而是让传统在现代性中焕发新生。
(作者:杨潇,金融从业者)
上一篇:
下一篇:
“人肉开盒”
上一篇:
下一篇:
“人肉开盒”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