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郑国渠:千年水利智慧的丰碑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3月27日版次:11
|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
  在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史上,水利工程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中,郑国渠作为中国古代灌溉工程的杰出代表,不仅见证了战国时期的水利科技巅峰,更因其深远的历史影响和卓越的工程智慧,于2016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郑国渠的诞生源于一场充满戏剧性的政治博弈。战国末期,秦国势如破竹,毗邻的韩国为延缓秦军东进,派水工郑国入秦,游说秦王兴建大型水利工程,企图消耗其国力。然而,当“疲秦之计”败露后,郑国以一句“渠成亦为秦万世之利”打动了秦王嬴政。最终,这项原为阴谋的工程反而成为奠定秦统一六国经济基础的基石。
  公元前246年,郑国渠正式开凿,历时十余年完工。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河,横贯关中平原,长达300余里,灌溉面积达四万余顷(约合今280万亩),使关中“沃野千里,号为陆海”,为秦国的粮仓提供了坚实保障。
  郑国渠的卓越之处在于其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工程技术:
  横绝技术:为跨越天然河流,郑国渠采用“以渠截河”的方式,将冶峪、清峪等河流的河水导入渠中,增加水源,这一技术比都江堰的“飞沙堰”更早。
  科学选址:渠首选在泾水出山口的瓠口(今陕西泾阳县),利用渭北平原西高东低的地势,实现全线自流灌溉。
  泥沙利用:泾水“泾水一石,其泥数斗”,郑国渠通过缓坡设计沉淀泥沙,既避免淤塞,又用淤泥肥田,形成“且溉且粪”的良性循环。
  郑国渠的建成,使关中平原从盐碱荒地变为“天府之国”,直接推动了秦国“耕战政策”的实施,为秦统一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汉代以降,它成为白渠、龙首渠等后续水利工程的蓝本,形成了关中灌溉网络的核心。
  如今,在陕西泾阳县的郑国渠国家水利风景区,游客既能领略“泾渭分明”的自然奇观,也能通过模拟展陈感受古人“凿泾引水”的壮举。而郑国渠所体现的“因势利导”“化害为利”的智慧,对当代水资源管理仍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钟鸣

上一篇:世说新语

下一篇:| 笑林广记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