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网络“×学”源流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3月27日版次:12
| 民间语文 |
  “哈学”“甄学”“明学”……你知道这是什么学科吗?网上不知何时刮起了一阵“×学”风,仿佛一夜之间“×学”可以与万物联系。细细想来,似乎稍微有些意思的影视剧、小说,甚至明星、网红都变成了可以研究的对象。
  实际上,最早的“×学”来源于学术研究,即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常常指对某本书、某个人的研究。如颇负盛名的“红学”,便专门研究《红楼梦》;“莎学”专门研究莎士比亚。“×学”因其结构的灵活性而在学术圈中广泛使用的同时,也十分自然地进入了网络语境。
  《中餐厅第三季》的播出,使得围绕此节目中嘉宾言行的讨论在社交平台上不断发酵,研究的过程叫作“解析”,而参与研究的人则自称“中学家”。其中最具热度的便是“明学”,“明”即演员黄晓明,他说的“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你们不要闹了”“都听我的”都成了明学中非常火的梗。
  大火的电视连续剧《甄嬛传》,在各个媒体平台上有着众多分析剧情、人物的帖子和视频,其中对剧情的细微之处一清二楚的便被称为“甄学家”。这些“甄学家”们并不只是满足于对剧情进行解读,他们还尝试用《甄嬛传》的话语类型进行发言,拒绝别人时说“臣妾做不到啊”,嗓子不舒服时说“宝娟,我的嗓子”……甚至还有人出了一本“甄学宝典”——《你没看懂的后宫甄嬛传》,从对历史的解说到礼仪穿着等方面,详细地进行了解析。
  可以看出,“×学”主要是在社交平台上进行内容分析和造梗,带有调侃意味。“×学”中“学”的含义由学问、学科继而扩展到了“冷门知识的积累”:“×学”会对研究对象的一言一行进行放大,揣测他们的心理活动,并灵活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造成进一步的传播。“×学”内部还常常使用级别来标榜水平的高低,如“甄学十级”“明学八级”。在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上,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学”问卷,来测试“×学”的等级。
  “×学”作为研究性学科在网络环境中的变种,与“红学”这类学术研究有诸多不同之处。“红学”“莎学”之类的“×学”都是严肃学问,有着诸多学派,包括多种分支,并且每个分支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如今的“×学”则在影视、小说、综艺等文艺领域比较火爆,充当了一个创造爱好者社群的催化剂。可以说,“×学”在一定程度上仍旧有着聚合性特征,但显然并不严肃,甚至带有一定的调侃意味。
  研究性“×学”的诞生条件苛刻,“红学”之所以为“红学”,是因为有职业性的研究团队、刊物和机构,形成了专、精、深的研究体系。而现在的网络“×学”,讨论对象主要是在网上极其火热的话题,而且往往和现实生活挂钩,就拿《甄嬛传》来说吧,“甄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际交往问题,甚至能够发人深思——如何应对皇后那样的上级、华妃那样的同事?几篇精彩分析,或许就能让人解决生活之难题。
  当然,两者也不是毫无联系,网络“×学”中也有一部分内容细致而严谨,可以显示出作者缜密的思考研究过程,保留了“×学”作为严肃学问的一面,也保留了一种对喜爱事物的钻研精神。       □罗嘉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