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通则式规划 激活乡村新活力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4月05日
版次:
02
| 农讲所 |
据媒体报道,《珠海市乡村“通则式”规划管理规定(试行)》近日印发执行,这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珠海落实相关要求,在全省率先推出乡村“通则式”规划管理规定,探索以规定代替村庄规划,破解部分乡村地区村庄规划过期或不适用的问题。
传统村庄规划常陷入“图纸上完美,现实中搁浅”的困境。珠海市自然资源局的数据显示,全市约30%的村庄规划因编制年代久远、脱离现实需求而失去指导价值。通则式规划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刚性管控与弹性引导相结合,形成“底线思维+动态调整”的治理框架。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等刚性边界,同时允许建设用地在功能混合、性质变更上保持适度弹性,这种“抓大放小”的管理智慧,既守住了国土空间安全的生命线,又释放了乡村发展的自主空间。
在斗门区莲洲镇,一处闲置的集体厂房通过功能转换变身为农旅融合产业园,正是通则式规划下用地弹性调整的生动实践。这种制度设计打破了传统规划“一刀切”的僵化模式,让乡村建设不再受限于过时的规划文本,而是根据市场需求动态优化资源配置。正如德国区域规划专家克劳斯·昆兹曼所言:“好的规划不是终极蓝图,而是持续演进的适应性框架。”珠海的通则式规划,正是这种理念的在地化诠释。
土地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通则式规划通过制度松绑释放出惊人的改革红利。允许乡村建设用地“宜商则商、宜工则工”的功能转换,实质上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土地资源配置。在金湾区三板村,原本零散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整合开发,形成了水产加工、冷链物流、电商展销的产业链集群,土地产出效益提升近5倍。这种“土地功能随产业起舞”的灵活机制,让沉睡的资源转化为流动的资本。
制度创新带来的除了经济价值的提升,还有发展模式的革新。珠海在通则式规划中嵌入“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导向,推动乡村空间实现平时服务与应急保障的双重功能。横琴深井村利用集体用地建设的文体中心,日常作为村民活动场所,紧急时刻可快速转换为应急避难场所,这种多功能复合利用模式,既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又增强了乡村韧性。这种制度设计,恰如经济学家科斯笔下的“产权明晰带来效率改进”,通过明晰规则边界激发要素活力。
光伏建筑一体化等现代技术的引入,则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斗门区白蕉镇试点推广的“光伏+蚝壳墙”建筑,既保留了岭南民居特色,又通过太阳能板实现能源自给。这种“用现代技术讲述传统故事”的探索,打破了乡村建设“仿古”与“求新”的二元对立,创造出独具魅力的新乡土美学。
□杨潇
上一篇:
露营经济要警惕“千村一帐”
下一篇:
上一篇:
露营经济要警惕“千村一帐”
下一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