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2版: 读与写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驻镇帮扶靶向发力 锻铸乡村振兴成色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4月24日
版次:
12
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久久为功。 视觉中国供图
作为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赶考”路上迈出的步伐、交出的答卷常常引人瞩目,而今又有沉甸甸的成果集结面世。《乡见如故 万象更新》这部关于“帮扶”的纪实之作,读来耳目一新,是值得“赶考者”从中取经、“阅卷人”检阅成果的生动答卷。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新时代赋予新任务,新征程需要新作为。2021年,广东启动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正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举措。从驻村帮扶升级为驻镇帮扶,通过建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力量”组团结对帮扶机制,为镇域注入更加多元的帮扶力量,以镇为单元更好统筹整合各类帮扶资源。2023年以来,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大力实施,广东不断强化乡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深化拓展省内帮扶协作,建立纵向支持、横向帮扶、内部协作相结合的机制,驻镇帮镇扶村随之升级,为镇域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广东这项帮扶工作,实质上是关于山海协作机制的创新实践和深化拓展。如果说粤港澳大湾区是“海”,那么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则是“山”。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广东需要深化山海协作、推进城乡融合,顺应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双向互动的新趋势,充分发挥湾区对山区、城市对农村的双重带动力,这也是“百千万工程”创新体制机制的破局之举。在这个过程中,驻镇帮镇扶村就是一项比较精准的措施。因为乡镇作为联城带村的关键节点,是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切入点,镇域发展能级既关乎城乡融合的深度,又关乎乡村振兴的成色,通过帮扶来促进城乡之间人才、资本、产业、消费的流动,乡镇是很重要的承接环节。
细览书中记录的驻镇实践,有三重帮扶价值尤为可贵。其一,构建起镇域经济的“造血”机制,通过富民兴村产业项目的引进和培育,拓宽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的渠道;其二,探索出乡村治理的共富路径,从“猪肉奖”激发内生动力到非遗IP激活文化价值和新业态,展现出物质精神双富裕的实践智慧;其三,培育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融合生态,推动金融助理、科技特派员、高校志愿者等多类人员驻镇,实质是构建起城乡之间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流动通道。这些探索与浙江“两进两回”机制有异曲同工之处,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正如山海协作最动人的是山海情,书中展现的帮扶情谊让人动容。从这些驻镇干部身上,我们能看到“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日久他乡成故乡”的眷恋,以及“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印证了那句“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更难得的是,他们干出了方法论。工作方法从哪里来?从一线调研中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决策权,每一项“靶向发力”的帮扶举措,都来自工作队走村入户的“精准把脉”;从群众中来,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外来的工作队才能打开局面、赢得支持、树立口碑;也从失败中来,一个成功落地的项目背后,可能是一波三折、千难万阻,而在真正干事创业的驻镇干部身上,可以看到啃硬骨头的担当、攻坚克难的勇气和不畏失败的韧劲。
一茬接着一茬干。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当前广东“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推进,新一轮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接续开展。期待广东驻镇帮扶工作取得新成效,不断开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在乡村振兴“赶考”路上交出更加精彩的广东答卷。
□顾益康(作者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智库专家、浙江省委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专家咨询委委员)
上一篇:
下一篇:
《乡见如故 万象更新》,南方农村报社 编
上一篇:
下一篇:
《乡见如故 万象更新》,南方农村报社 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