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7版: 畜牧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猪场防非瘟“过度消毒”引发员工健康危机
果蔬消毒剂用量缺乏规范标准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5月01日
版次:
07
非瘟常态化防控下,养猪场的生物安全防护工作已成重中之重。
南方农村报记者 杨智明
见习记者 刘祖凤
在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的严峻形势下,养猪场的生物安全防护工作已然成为重中之重。然而,为有效切断病毒传播链,一些猪场却陷入了“果蔬食材消毒”的难题,员工日常食用的果蔬,长期遭受消毒剂的浸泡,由此引发的健康隐患日益引发关注。近日,南方农村报记者就此情况采访了猪场一线养殖员工及业内专家。
一猪场20%员工肠胃不适
一筐筐蔬菜被浸泡在消毒液中,经过反复冲洗、烹饪,最终经过高温处理后送至猪场员工手中——这是自2018年非洲猪瘟爆发以来,全国许多规模化猪场推行的员工餐食消毒流程。但是,这一流程也面临不小的争议。
“蔬菜再怎么洗也有消毒剂残留,吃完经常拉肚子。”曾在河北某猪场工作四年的朱先生告诉记者,像他这样的一线养殖员工,每天都要食用这些经过多重消毒处理的食材。据朱先生进一步介绍,他工作的猪场所有食材(除米面外)需使用过硫酸氢钾浸泡消毒1小时,鸡蛋要整筐浸泡40-50分钟。
“最难受的是消毒过后的食材,厨师经常来不及充分用清水冲洗,残留的消毒剂就这样被吃进肚子。”在北方猪场工作过四年的肖先生,就曾因长期接触消毒液而患上吸入性肺炎,最终选择于2024年离职。
据肖先生估算,其公司所在的400名员工当中,约20%的员工会出现肠胃不适症状。高强度的防疫要求和健康风险导致人员流动极大。“三年内的离职率高达80%,很多人都受不了这种工作环境。”肖先生说。同样在河北猪场工作的余先生反映,约5%的人反映肠胃不适,厂方提供恩诺沙星胶囊以缓解症状,但目前尚未出现需住院的严重病例。
消毒液破坏蔬菜营养成分
肖先生认为,目前不少猪场出于成本考虑,往往选择食品级次氯酸钠,有效成分相当于八四消毒液,有一定的刺激性,但是浸泡蔬菜后没有充分清洗“这给我心理上一种每天吃八四消毒液的感觉。”
据业内专家娄高明介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化学品安全卡数据,过硫酸氢钾对大鼠经口LD50为460毫克-890毫克/公斤(具体数值因实验条件差异略有波动),属于低毒物质,但其强氧化性会破坏蔬菜中的维生素C、叶酸等营养成分,浸泡后维生素C含量可减少50%以上。实验表明,0.5%过硫酸氢钾溶液浸泡叶菜30分钟后,硫代硫酸盐残留量可达12.7毫克/公斤,经模拟烹饪后仍会残留43%的氧化性物质。
长期摄入此类蔬菜,可能引发消化系统损害(如恶心、呕吐、腹泻)、呼吸系统炎症反应,甚至增加潜在的致癌风险。柠檬酸虽相对安全,但高浓度浸泡同样会导致蔬菜腐烂加速,影响口感,且残留物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当然,在面对以上健康问题时,应全面排查病因,精准找到问题的根源。广西大学刘芳教授指出,导致拉肚子的原因较为复杂,涵盖病毒性、细菌性、营养不良等多种因素,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食材消毒。
警惕猪场防疫“一刀切”
多名猪场员工表示,由于河北、山东等地冬季非洲猪瘟防控压力大,当地的猪场普遍采取了最严格的消毒措施。相比之下,南方的猪场多处于深山老林,天然屏障的存在,防控措施相对宽松。
“我们猪场规模比较小,总共1000多头母猪,16名员工,加上自己有种植蔬菜,基本不用浸泡消毒。”云南某猪场相关负责人李先生表示,与南方不同,北方的大型猪场,资产动辄上亿,一旦发生猪瘟损失不可估量,所以防疫必须放在第一位。”李先生道出了企业的无奈,“过度消毒”之下,员工的健康诉求往往被选择性忽视。
当前许多猪场存在明显的过度防疫现象,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亟待改变。“非洲猪瘟之后,行业弥漫着一种过度担心的心理,导致消毒这种简单直接的方式更受管理者青睐。”佛山大学教授白挨泉指出。
“果蔬食品若长时间浸泡在消毒剂中,这种以预防非洲猪瘟为名的做法,实在是矫枉过正,应当化繁为简。”娄高明这样认为。
分级处理食材更安全
“果蔬在经过菜市场及运输环节后,存在携带非洲猪瘟病毒的风险。果蔬则往往需要进行适当的浸泡消毒。”南京博维特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兽医博士、创始人曲向阳称。然而,目前,消毒剂用于果蔬消毒,尚缺乏明确的剂量或浓度标准。
“对于可浸泡食材(如蔬菜、肉类),建议优先选用二氧化氯或二氯异氰尿酸钠,严格控制浓度和时间(如10-20ppm二氧化氯浸泡20分钟);对于不可浸泡食材(如干货、米面),可采用臭氧熏蒸或酒精擦拭消毒;对于一些耐储存的果蔬,可采用低温巴氏杀菌法,在不破坏果蔬营养和口感的前提下,杀灭部分病菌,但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鼓励采用高温消毒(如70℃以上)处理耐热食材;引入物理消毒技术(如紫外线、臭氧)以减少化学残留风险。”针对食材的分类消毒和替代方案的优化,娄高明给出了详细的建议。
白挨泉也提出了一套科学化、精准化的改进方案:首先应对食材进行风险分级,耐高温食材如罐头食品可采用高温消毒;蔬菜类建议使用无残留的臭氧气体消毒;鸡蛋等则适合超声波清洗。同时,他建议建立“消毒-检测-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定期对消毒效果和食品安全进行双重检测。
当前,一些企业已在猪场内部设置了蔬菜农场,减轻了消毒负担。“猪场内部种菜、养鱼和圈养鸡鸭,这样既能降低外部病毒传入的风险,又能保证食材的新鲜和安全性,还可减少对化学消毒剂的使用量。”福建农林大学教授俞道进这样认为。
行业亟需高效安全消毒剂
据悉,2018年,非洲猪瘟以来,为切断传播途径,有效预防和控制多种疾病和病原体传播消毒剂企业产品呈现倍速增长。目前市面上的消毒剂以基于过硫酸氢钾和戊二醛为核心原料的消毒剂市场份额比较大,并且主要强调于猪场环境的病原杀灭效果。而目前行业内用于蔬菜消毒的可选择消毒剂主要有过硫酸氢钾、柠檬酸、二氧化氯等,但缺少对于人用食品的用法、用量和不良反应的权威研究。
伴随着行业需求,未来消毒剂产品的研发方向也将出现新变化。”山东能洁动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四伟认为,在消毒剂产品研发方面,应着重追求消毒效果、快速消毒以及裂解非洲猪瘟病毒核酸的功能,同时将保障人体健康安全放在首位。只有研发出高效且安全的消毒剂,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员工抵触和健康风险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神农集团一季度净利同比增长6511%
上一篇:
下一篇:
神农集团一季度净利同比增长651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