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疍家人唱咸水歌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5月08日版次:11

  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黄锦玉哼唱咸水歌。 王俊伟 摄

  “海底珍珠容易揾,真心阿妹世上难寻。海底珍珠大浪涌,真心阿哥世上难逢。”旧时候,珠江入海口的晨雾还未散尽时,疍家人的木船已划开绸缎般的水面。船头阿婆银白的发丝在海风中飘拂,她喉间飘出的咸水歌,像涨潮时候的浪,瞬间就漫过整片港湾。当疍家人将渔网抛向海面,当幼童趴在船板啃食咸香的鱼干,当月光爬上竹篷织就的屋顶,咸水歌总会情不自禁地流淌。这些在咸水浸泡过的音符,裹挟着几代人的故事,在船舷边一圈圈荡开。
  疍家人的来历很神秘,传说是闽越国人被汉武帝征服之后,一部分流落南方的江海,史称“水疍”。“疍”字是古越语中对艇、船的音译。那时候珠江三角洲尚未成陆,在东南沿海,疍家人逐水而居,出行皆靠舟楫,“疍”便成了许多人生活的写照。《广东通志》的统计数据显示,晋朝时,广东的疍家人有5万余户,惠州、潮州一带尤多。据《太平寰宇记》描述,疍家人陆上没有室庐,不事耕凿,男女都住在船上,以捕鱼为生。疍家人在漫长岁月里,与风浪为伴,以舟为家,捕鱼采珠、行船货运,练就了一身与大海博弈的本领。
  疍家人的母语称之为咸水歌,又叫“白话渔歌”。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诗语》中载:“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这歌便是“咸水歌”。清代初期诗人王士祯《广州竹枝词》写道:“潮来濠畔接江波,鱼藻门边净绮罗。两岸画栏红照水,疍船争唱木鱼歌。”咸水歌曾经广泛流行于珠江三角洲、粤西阳江、广西北海和海南三亚陵水沿海地区,由于方言、曲调、旋律等不同,咸水歌又衍变为不同的种类。在珠三角流传的咸水歌种类包括咸水歌、高堂歌、担伞调、大罾歌、姑妹歌、叹情、哭嫁歌、哭丧歌、木渔歌等。
  有疍家人的地方,就有咸水歌。咸水歌没有固定的曲谱,就像海上变幻的风,依着心境与情境即兴而发。渔获满舱时,调子是轻快的,如同跳跃的浪花;思念远方亲人时,歌声便染上暮色般的惆怅。关于咸水歌的“咸”,有种说法是因为海水是咸的,咸水所到之处,乃疍家人聚居之地,咸水歌因此得名。晚清时期,有英商采集记录了珠江上的咸水歌,将其翻译成英文,印成“中国情歌”,成为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国民歌之一。
  要唱好咸水歌,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早年的咸水歌大都是即兴创作,口口相传,演唱方式非常原始,没有任何乐器配乐,完全是清唱。海上作业是很危险的事情,疍家人需要用歌声来给自己壮壮胆,在集体渔业劳动,经常会喊一些有节奏的劳动号子。《船工号子》就是其中的一首,吟唱时采用一领众和的模式,用力有张有弛,使得干活时能步伐一致。待到渔船靠岸,疍家人装卸鱼获时就唱轻松一点的《打鱼歌》:“自小生涯,浮在海面,亚哥下网,亚妹摇船。妹抓网纲,哥把船转,天时将晚,赶快归船。”在节庆欢喜的时节,疍家人习惯以歌会友,传递情愫,《情歌》中唱道:“远远看妹像观音,我想过河水又深。卷起裤头浸过颈,为妹寻死亦甘心。”表达对心仪女性的爱慕之情。在亲人去世时候,疍家人要唱《哭奶》:“孝子苦情泪湿衣,先诉亲娘阴下知。骄子转回家报本,养育深恩尽果时。至到果时奶别阳,男女事无苦断肠。”一吟一唱中,每个唱词和声调都表达出疍家人对已去世母亲的深切哀思。
  “我们疍家人,真真是最勤俭,每日都捉鱼,海味换山珍,晚上船出海,三更半夜都未睡。”一首《我们疍家人》,唱出了世世代代疍家人的倔强。站在码头上,看着远处零星的渔船在波光中摇曳,耳畔仿佛又响起那熟悉的咸水歌。这些从咸水中生长出来的歌谣,就像海上不灭的灯塔,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它们始终照亮着疍家人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一个族群的记忆与灵魂,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流淌。
   □黎江毅

上一篇:跌跤的福特总统

下一篇:世说新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