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1版: 文化室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宁夏古灌区:沿袭千年的塞上水韵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5月08日
版次:
11
|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
宁夏古灌区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古代引黄灌区,创始于西汉元狩年间(公元前122年—前117年)。当时从匈奴统治下夺回这一地区,实行大规模屯田。
据史料记载,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分裂割据、混战不堪的局面。在统一和平的环境下,黄河流域开始了修渠引水灌溉的历史。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发兵30万北击匈奴,“略取河南地”,设立北地郡。四年后,“迁北河榆中三万家”,将部分移民安置在所辖四十四县之一的富平县(今吴忠市金积镇附近)等地,实施军民屯垦,拉开了宁夏地区开渠引黄灌溉的序幕。
至汉代,三次大批内地移民,与当地民族大举屯垦挖渠,“引川谷以溉田”,使大面积黄河冲积平原变成良田,逐步发展成为黄河上游最大的灌区之一。
历代开凿的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东干渠、西干渠、惠农渠、大清渠、泰民渠、七星渠、美利渠、羚羊角渠等宁夏引黄灌溉古渠,流润千秋、惠泽至今。
古灌区的奥秘藏在精妙的工程设计里。无坝引水的“激河技术”利用黄河自然流速,通过鱼嘴形分水堤实现自动分洪;“陡口”退水系统宛如天然阀门,洪水期自动泄流,枯水期则保障灌溉。青铜峡出土的汉代渠闸遗址显示,当时的闸门误差竟控制在毫米级,令现代水利专家惊叹不已。
这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更蕴含着深邃的生态哲学。民间“岁修”制度规定每年清明前后集体清淤,既维护水道又肥沃农田;“封表轮灌”法则按作物生长周期分配水量,形成了“七分灌溉,三分养地”的可持续模式。至今,灌区仍保持着每亩年用水量仅420立方米的惊人效率。
2017年10月,宁夏引黄古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也是黄河干流上的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际灌排委员会称赞它为世界灌排工程的典范,代表着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卓越成就。 □钟鸣
上一篇:
世说新语
下一篇:
| 笑林广记 |
上一篇:
世说新语
下一篇:
| 笑林广记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