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2版: 读与写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序曲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5月08日
版次:
12
| 诗歌赏析 |
冬夜带着牛排味
凝固在过道里。
六点正。
烟腾腾的白天烧剩的烟蒂。
而现在阵雨骤然
把萎黄的落叶那污秽的碎片
还有从空地上吹来的报纸
裹卷在自己脚边。
阵雨敲击着
破碎的百叶窗和烟囱管,
在街道转弯
一匹孤独的马冒着热气刨着蹄,
然后路灯一下子亮起。
□〔英国〕 艾略特
【赏析】
艾略特(1888—1965),英国著名诗人、文艺批评家,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的奠基人,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主要作品有长诗《荒原》《四个四重奏》等。
这首诗是《序曲》组诗的其中一篇,是诗人早期的优秀作品。这首诗创作得比诗人最著名的长诗《荒原》要早,可以说是《荒原》的一个缩影,从这首诗中能够看出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诗中以多种意象进行巧妙地组合排列,构成了一个黄昏时分的西方现代城市景象,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的一种忧愁黯然的看法。
这首诗的体例、韵律以及语言都颇具特色,一方面可以发现诗人受到象征主义风格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能够看出诗人的意象主义倾向,通过暗示的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思想和情绪。
艾略特在他的早期创作中善于把自己藏匿在诗句背后,不断变换面具和语气。诗中的“我”大都是戏剧人物,不是直抒胸臆的作者本人。但是总的看来他偏爱一种萎靡不振、无可奈何同时又不失幽默的声音。这一特点确实使一般读者难以理解艾略特的早期诗歌。
1964年9月14日,艾略特荣获美国总统自由勋章,颁奖词说:“他是一位诗人和批评家,融汇了智力与想象、传统与创新,在一个变革时代,他为世界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严锋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国内大学生有“开谈不讲艾略特,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可见艾略特对中国文化界影响之大。
文学评论家、复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也表示,翻开现当代中国诗歌史,众多诗人都曾表示深受艾略特影响,例如徐志摩曾仿艾略特诗风写作《西窗》。卞之琳、夏济安、穆旦等人也都受其影响至深,“从当年的徐志摩、孙大雨到今天的文学青年,几代人读艾略特的旷世长诗《荒原》和《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构成了中国文学的难忘记忆”。
□偶数
上一篇:
发疯文学:逻辑混乱 情绪饱满
下一篇:
上一篇:
发疯文学:逻辑混乱 情绪饱满
下一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