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从“无标可依”到“粤标先行”

500亿元鱼胶市场加速扩容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5月13日版次:03

  饶平县是远近闻名的鮸鱼养殖大县。 杨义和 摄

  南方农村报记者 黄旭君 孙岁寒

  5月13日,全国首个鱼胶行业地方标准——《鱼鳔干制操作规程》正式开始实施。规程的发布,意味着广东率先打破鱼胶干制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局面,能更好地引导企业规范生产经营,保障和提高鱼胶产品品质。
  广东是鱼胶的主产区、主销区。近年来,曾经身价金贵、需要漫长加工过程的鱼胶(花胶),正以全新面貌飞入寻常百姓家。
  据估算,2026年我国鱼胶市场规模将增长至500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800亿元。依托食品工业技术的飞速进步,即食类鱼胶产品占据30%市场份额,并不断扩大,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近八成国产鱼胶来自广东
  著名美食家蔡澜是个出了名的鱼胶爱好者,他不止一次地在著作、节目中力推鱼胶:“好的鱼胶就是一味药,不仅好吃,而且还是对身体有益处。”在华南地区,尤以广东、福建为甚,长久以来保持着食用鱼胶的文化和习惯。
  从产品形态看,传统干制品和新型即食产品是目前鱼胶的两大品类。前者主要来自海鮸等种类,产品按清洗、晾晒、筛选、陈化等传统工艺制作,以门市销售等交易形式为主,还具备储存升值潜力;后者则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主要品类,胶种来源更广泛,同时具有标准化的养殖、取鳔、加工流程,采用现代化生产工艺制作,产品可适用于更多场景。
  从市场结构看,干花胶的传统销售渠道单一,以餐厅消费为主,个人消费为辅。而新型即食产品的出现,让鱼胶销售渠道获得更大拓展,也让消费者画像变得更加年轻。随着鱼胶的营养价值进一步被开发,未来鱼胶的衍生品类会更加丰富,应用场景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鱼胶的原料是鱼鳔,但并不是所有鱼鳔都能制成花胶。能产胶的鱼鳔一般比较厚实,且个体较大,才能保证鱼胶的品质。因此,适合产胶的鱼养殖时间长,需要达到一定的体型才能符合要求。
  目前国内成规模的花胶养殖鱼种主要为双棘原黄姑鱼(又称海鮸,赤嘴鳘鱼胶鱼种),全国年产量约10万吨;并有部分浅色黄姑鱼,年产量1万多吨。20世纪末,海鮸鱼养殖在潮汕和福建地区起步,本世纪初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当前在潮州饶平,汕头南澳、濠江,福建东山岛等海域形成鱼胶原料的集中养殖区。
  全国近八成海鮸来自广东,其中七成以上集中在潮州市饶平县。饶平是全国最大的海鮸鱼(双棘原黄姑鱼)养殖基地,被誉为“全国渔业百强县”和“中国海鮸之乡”。
  不过,目前国内鱼胶产品有近70%都来自进口。数据显示,由于消费市场迅速扩张,最近五年我国鱼胶进口量、进口额增速显著。2020年进口量(2121.7吨)较2019年(952.8吨)翻了一番,此后每年保持15%-21%增长率,预计未来20年内,鱼胶进口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超七成消费者在35岁以下
  鱼胶价格昂贵,但市场仍然存在着造假、以次充好、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滥用食品添加剂等乱象。《鱼鳔干制操作规程》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官栈营养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三海实业有限公司、汕头市鱼胶海味协会、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单位起草,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该标准适用于以鲜或冻鱼鳔为原料,加工干鱼鳔和生产过程,主要确立了干鱼鳔的生产工艺流程,描述了原料记录、生产过程记录和档案管理等追溯方法。规程的出台,将更好地引导企业规范生产经营,保障和提高鱼胶产品品质。
  当前,鱼胶消费人群呈现显著年轻化趋势——超七成消费者年龄在35岁以下,58%每月购买一次,67%单次消费超500元。为迎合这一需求,行业加速创新:鲜炖花胶、即食胶块等产品通过标准化生产简化烹饪流程;查鱼、大黄鱼等新鱼种被纳入原料库,进一步丰富产品线。
  2024年,汕头企业与马来西亚合作开发黄花鱼胶等制品,标志着产业国际化迈出关键一步。双方计划推出胶块、即食产品等,借助华人文化圈对鱼胶的认知优势,抢占东南亚市场。企业负责人表示,在华人文化圈内,对鱼胶、燕窝这些产品有共同认知,对打开销路很有信心。
  另一方面,当传统食材遇上生物科技,鱼胶产业正突破想象边界。鱼胶富含胶原蛋白、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被誉为“海八珍”之一。而今,鱼胶的潜力正突破传统食疗范畴,向美容、药用等高附加值领域拓展。跨界应用不仅拓宽了消费场景,更大幅提升了产品溢价空间。据统计,药用级鱼胶价格可达食用级的3-5倍,而美容衍生品的利润率更高达60%以上。
  从深海网箱中跃动的鮸鱼,到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即食花胶,鱼胶产业的繁荣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更是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缩影。随着养殖技术升级、跨界应用突破以及国际市场拓展,鱼胶正从“滋补食材”蜕变为“黄金产业”,也将成为广东乃至全国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