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校服不应成为权力寻租的“新衣”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5月22日
版次:
02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学校遵循自愿开展原则,要开展深入论证,与广大家长充分沟通并征得三分之二以上家长同意方可选用或更换校服。学生和家长遵循自愿购买原则,允许按照所在学校校服款式、颜色,自行选购、制作校服。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学生、家长购买校服或捆绑销售。
有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校服市场的规模接近千亿元大关。巨大的商机背后,也衍生了校服摊派、校服垄断、捆绑销售、校服腐败等乱象。校服腐败的暗流涌动,本质是权力寻租的狂欢。从江西2300元天价校服到山东790元贵族套装,暴露了某些教育管理者将校服异化为提款机的丑陋现实。一些学校与厂商勾结,通过定点采购构筑利益围墙,将学生变成待宰的羔羊。在此畸形生态下,甲醛超标的毒校服屡禁不止,劣质面料让青春期的肌肤承受不可逆的伤害。
新政中家长代表占比不低于80%的规定,堪称破解困局的点睛之笔。过去,校服选购往往是校方单方面的独角戏,家长委员会形同虚设。如今,权力天平向家长倾斜,意味着决策机制的根本性重构。深圳校服24年款式不变却深得民心的案例启示我们:真正的经典不需要频繁更迭,学生和家长的口碑才是最好的质检员。那些动辄以文化传承为名强推高价校服的行为,终将在阳光决策下无所遁形。
“双送检”制度的建立,为校服质量筑起双重防火墙。过去,某些企业用一份合格报告忽悠全流程,如今采购单位可随机抽检,检验费用不得转嫁家长。这项制度创新,不仅是对毒校服事件的有力回应,更是对教育公平的庄严承诺。当每件校服都拥有质量身份证,当每个环节都可追溯可问责,校服才能真正成为守护青春的铠甲,而非伤害身体的利刃。
政策亮点背后,仍需警惕执行层面的变形走样。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某些学校可能玩弄软性强制把戏:将校服穿着与评优挂钩,或以集体荣誉进行道德绑架。对此,监管部门需建立举报绿色通道,对变相强制行为零容忍。同时,要防止黑名单制度沦为摆设,对屡教不改的企业实行市场禁入,让违法成本真正高昂起来。
校服改革的终极指向,是重塑教育管理的伦理边界。教育应当回归育人本位,校服不能是创收工具,而是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载体。校服选购,不应该成为管理者的权力游戏。深圳校服成为城市名片的案例证明,简约不等于简陋,统一不意味着呆板。让校服回归实用、舒适、经济的本质,既是给学生减负,更是为教育正名。
(作者:黄思成,媒体人)
上一篇:
下一篇:
“黑客”
上一篇:
下一篇:
“黑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