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村民指引游客逃票,谁该反思?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7月15日版次:02
  江西景德镇瑶里古镇近日因“门票风波”陷入舆论漩涡。据媒体报道,一位自称是瑶里村的居民发文称,长期以来,除村内三座老建筑外,古镇对所有人免费开放,村民日常通行和游客参观都很方便。但从7月10日起,古镇周边设置了多个卡点,开始对进入古镇的人员收费。瑶里景区运营公司一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最近升级了管理,可能对村民出行造成影响,和村民产生了一点儿小矛盾,双方正在沟通。
  瑶里古镇的冲突,本质是传统旅游开发模式的缩影。当运营方将村民世代居住的村落“圈地为牢”,用30元门票将人流量转化为现金流时,他们或许并未意识到,这种“圈地卖票”的逻辑正在摧毁古镇的灵魂。村民吴先生痛陈:“往年民宿爆满,如今门可罗雀。”
  其实,这种“杀鸡取卵”的模式早已被历史反复证明无效。凤凰古城2013年收取148元门票后,游客锐减60%,最终被迫取消;浙江南浔古镇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全域免费”引流至住宿与二次消费,实现收入结构优化。瑶里古镇的运营方却仍在“门票经济”的老路上狂奔,仿佛失去门票收入就失去了盈利的可能,这种思维的僵化,恰是其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村民的反抗,是一场“保卫家园”的战争。他们并非反对旅游,而是拒绝让自己的生活空间被异化为他人的牟利工具。运营方将村民亲友的探亲之路设为收费通道后,民宿老板发现旺季客房空置率高达50%,于是村民不得不化身“逃票向导”。值得注意的是,村民的抗争方式极具象征意义,他们用“第二座桥”的免费通道宣告公共空间的主权。这种看似“非正规”的抵抗,恰恰表明村民不再是旅游生态的共建者,而沦为被管理的“他者”,于是冲突便不可避免。
  破解之道,在于彻底摒弃“圈地卖票”的思维,转向“主客共生”的发展模式。南浔古镇的实践提供了鲜活样本:通过“全域免费+二次消费”策略,将游客引流至餐饮、文创、夜游等产业链,既保护了原住民的生活空间,又实现了商业价值的转化。试想,如果村民能通过民宿、手工艺、导览服务分享旅游红利,他们自然会成为古镇文化的守护者。
  更重要的是,需要建立透明的利益分配机制。景德镇文旅部门的回应虽称“正在调查”,但村民更期待的是制度性的解决方案:门票收入如何与村民分红挂钩?景区管理权如何与村民自治结合?公共空间的使用权如何界定?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应停留在“沟通协商”的模糊承诺上,而需通过法律框架明确各方权益。
  未来的古镇开发,必须学会用“小而美”的体验代替“大而全”的圈地。通过挖掘在地文化、培育社区参与、设计深度游线,让游客愿意为一次手作体验、一顿农家饭菜、一场非遗展演买单,而不是为一张“通行证”交费。
  (作者:闻夕,时评人)

下一篇:“网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