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被誉为“童话外婆”的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的儿童文学全集中文版(全套共14册)日前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 十多年来,林格伦的作品一直被中国出版社当做一项长期工程来开发。 林格伦推崇的是自由的儿童教育思想,用神奇的笔创造了一个理想的儿童世界,塑造了一系列反传统的少儿形象,如力大如牛的长袜子皮皮、淘得惊天动地的埃米尔、破案神奇的小卡莱、手持宝剑的米欧王子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90多种版本,发行量达到1.3亿册。 2002年,林格伦以94岁高龄辞世,瑞典为她举行了国葬,人们称其为“民族英雄”。当年,瑞典政府设立“林格伦儿童文学奖”,旨在奖励全世界为繁荣儿童文学而作出贡献的作家和机构。该奖每年颁发一次,奖金额为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因奖金丰厚而获称世界最大儿童文学奖。 在中国,最了解林格伦的人,莫过于其作品的译者李之义。30年前,李之义赴瑞典研究斯特林堡戏剧,在枯燥的研究生活中,翻译《长袜子皮皮》成为他最快乐的事。而他在《文学大师林格伦作品集》一书中写下的译者序,也成为评价林格伦作品的经典之作。 林格伦在1945年步入儿童文坛就标志着世纪儿童已经诞生。它就是皮皮露达·维多利亚·鲁尔加迪娅·克鲁斯蒙达·埃弗拉伊姆·长袜子。起这个名字的人是林格伦的女儿卡琳。 权威教育与自由教育之争 1941年,女作家7岁的女儿卡琳因肺炎住在医院,她守在床边。女儿每天晚上请妈妈讲故事。有一天林格伦实在不知道讲什么好了,就问女儿:“我讲什么呢?”女儿顺口回答:“讲长袜子皮皮。”是女儿在这一瞬间想出了这个名字。 林格伦没有追问女儿谁是长袜子皮皮,而是接着这个奇怪的名字讲了一个奇怪的小姑娘的故事。最初是给自己的女儿讲,后来邻居的小孩也来听。1944年卡琳10岁了,林格伦把这个故事写出来作为赠送给女儿的生日礼物。后来她把稿子寄给伯尼尔出版公司,但是被退了回来。此举最后被证明是这家瑞典最大的出版公司最大的失误。 1945年林格伦对故事作了一些修改,参加拉本和舍格伦出版公司举办的儿童书籍比赛,获得一等奖。《长袜子皮皮》一出版立即获得成功。此事绝非偶然。当时关于瑞典儿童的教育问题的辩论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以昔日的权威性教育为一方,以现代自由教育思想为另一方。早在1930年代,人们就开始对童年教育感兴趣,并有新的儿童教育信号出现。很多人认为,严厉、无条件服从的教育会使儿童产生压抑和自卑感。当局推行的绝对权威和盲从的教育思想遭批判。 创造通俗与想象两种风格 《长袜子皮皮》讲一名小姑娘,一个人住在一栋小房子里,生活完全自理,富得像一位财神,壮得像一匹马。她所做的一切几乎都违背成年人的意志:不去学校上学,满嘴的瞎话,与警察开玩笑,戏弄流浪汉;她花钱买一大堆糖果,分发给所有的孩子;她的爸爸有点儿不可思议,是一个岛上的国王。这位小姑娘自然成了孩子们的新偶像。 关于皮皮的书共有三本,多次再版,成为瑞典有史以来儿童书籍中最大的畅销书。目前该书已被译成30多种文字,总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对全世界的儿童来说,皮皮是一个令人喜爱、近乎神秘主义的形象,可与福尔摩斯、唐老鸭、米老鼠、小红帽和白雪公主相媲美。 在儿童文学领域里,林格伦创造了两种风格——通俗和想象,两种风格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她的创作特征。通俗的故事有时候接近琐碎,有时候带有喜剧色彩。比如以女作家自己的成长环境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为原型的《我们都是吵架村的孩子》、《吵架人大街》和《马迪根》。富于想象的作品是以《小飞人尼尔斯·卡尔松》为开端。主人公是个小精灵,住在地板底下,后来成了一名孤单的小男孩的好伙伴。阴郁、沉重的生活变成多彩的梦幻之国。《南草地》中的故事采用民间故事的创作手法,把昔日人间的残酷、疾病和忧伤变成了想象中的美梦、善良和温暖。 但是用富于想象的手法创作的作品应首推三部伟大的小说:《米欧,我的米欧》、《狮心兄弟》和《绿林女儿》。第一部作品表面上非常通俗,主人公布·维尔赫尔姆·奥尔松是一名被领养的小男孩。他坐在长凳上,想着自己极不温暖的家庭生活。突然他的梦变成了现实,他搬到了童话世界——玫瑰之国,他的父亲是那里的国王,他变成了米欧王子。他用一把带魔法的宝剑把他父亲的臣民从残暴的骑士卡托的统治下解救出来。作品有着民间故事的所有特征。《狮心兄弟》也描写善与恶的矛盾。主人公是一名胆小的小男孩斯科尔班,但是在危险时刻他克服了自己的恐惧,勇敢地与邪恶进行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绿林女儿》比上面提到的两部作品有更多的现实主义成分,书中所描写的问题有更多的可能性。女孩罗妮娅和男孩毕尔克分属两个世代为仇的绿林家庭。两个人对自己家庭传统进行造反,一种热烈的友谊在他们之间迅速成长,他们拒绝再过到处抢劫的绿林生活。人们称这部作品为瑞典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个孩子在山洞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也有点儿像《鲁宾孙漂流记》。但作品有着林格伦自己的特征:紧张的情节、通俗的现实主义和幽默风趣。 赋予儿童文学新的特质 阿斯特丽德·林格伦(1907-2002)出生在瑞典斯莫兰省一个农民家里。1920年代到斯德哥尔摩求学,毕业后做过一两年秘书工作。她有30多部作品,获得各种荣誉和奖励。1957年获瑞典“高级文学标准作家”国家奖,1958年获“安徒生金质奖章”,1971年获瑞典文学院“金质大奖章”。 瑞典文学院院士阿托尔·隆德克维斯特在1971年瑞典文学院授予她金质大奖章的授奖仪式上说:“尊敬的夫人,在目前从事文艺活动的瑞典人中,大概除了英玛尔·伯格曼之外,没有一个人像您那样蜚声世界。您在这个世界上选择了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属于儿童的,他们是我们当中的天外来客,而您似乎有着特殊的能力和令人惊异的方法认识他们和了解他们。瑞典文学院表彰您在一个困难的文学领域里所作的贡献,您赋予这个领域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心理学、幽默和叙事情趣。” □李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