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19版:读与写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不韪”与“不讳”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2年09月27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杲良


■词语辨析
  在现实生活中,能令人失去理智头脑发昏,干出蠢事傻事损人利己的事甚至伤天害理的事,并不仅仅是“利”这一样东东,还有一味“超级毒品”,可以叫“吸食者”如同着魔般自我膨胀目空一切,逐渐达至敢冒天下之大不讳而肆意妄为的程度。知道是什么吗?我来告诉你——是权力。
  这是某期刊《权令智昏》一文中的一段话。其中的“冒天下之大不讳”不对,应为“冒天下之大不韪”。
  韪,读wěi,意思是“对”“是”。“不韪”即不对、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是个成语,出自《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息国君主息侯不顾五种错误,冒险去征伐春秋初年“小霸”天下的郑国,结果大败而还。后世用“冒天下之大不韪”,指不顾天下人的反对,公然去做天下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也指不顾舆论的谴责去干坏事。毛泽东《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因为发令者敢于公开发此反革命命令,冒天下之大不韪,必已具有全面破裂和彻底投降的决心。”
  讳,huì,即忌讳。不讳,指没有忌讳。也可作死的委婉说法。如《西游记》第十回:“皇上脉气不正,虚而又数,狂言见鬼;又诊得十动一代,五脏无气,恐不讳只在七日之内矣。”
  “不韪”与“不讳”,音近形似,但含义迥异,不可混淆。      □杲良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部制作 --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154
未经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部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