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指出,要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积极引导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异地务工人员向县城集聚。强化中心镇的辐射功能,充分发挥中心镇上接城市、下引乡村的综合功能,引导和培育中心镇成为现代小城市或卫星城、特色专业镇,促进其转型升级。创新镇域管理体制,坚持扩权强镇,强化中心镇社区服务功能。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统筹推进公共服务、市政设施等城乡共建共享。逐步将流动人口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围。结合村庄规模、生产特点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积极开展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集中配套完善给排水、环卫、文体、教育、金融、医疗、养老、信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引导,加速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农户多、发展有潜力的新型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与旅游、科技、咨询、设计、广告、会展、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有机结合,提升农业附加值和社会效益。 以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为突破口,以城市周边和公路、铁路沿线的村庄,以及重点流域、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为重点,对乡村进行“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环境整治。推行“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推行“雨污分流”的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排放处理模式。到2015年,实现全省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全覆盖。推广应用节地、节资、低能耗的生物反应污水处理技术,鼓励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每年整治10%左右的行政村,建成一批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