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评论/读者之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谁来给建筑民工提供保障?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3年08月01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朱允慎


■来论
  老家又出事了。邻居家的女婿,上月在工地意外身亡。听说今年他才四十出头,以前不务正业,如今刚“改邪归正”,就摔死在了山西某建筑工地,留下一双未成年的儿女。他们家里人去工地闹了多次,建筑公司也只赔偿了二十万。包工头还算心善,怜悯死者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又多赔了十多万。母亲说,邻居家女儿哭得死去活来。当然,这都可想象,失去至亲至爱的人,家庭失去顶梁柱,如何不让人心痛及迷茫?就在同一个月,家族远房的一个姐夫,也摔死在建筑工地。说到这些事情,母亲总要叹息良久:为啥老天总要收这些年轻人,那么多坏人却活得健壮呢?当然,这逻辑站不住脚。
  我们老家把从事建筑业叫“搞建筑”。而从我对社会有记忆以来,建筑民工意外死亡就不是什么新闻,我知道的就有: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奶奶的娘家侄摔死在工地;1996年我哥哥的挚友触电死在工地;2002年我高中语文老师的侄子摔死在工地;2009年我小学数学老师的儿子摔死在工地,也是在同一年,我舅舅唯一的儿子摔死在工地,那年他才29岁,留下一双嗷嗷待哺的儿子,让人提起就潸然泪下。而附近几个村,类似的悲剧更是常有发生,村里有能说会道者参与处理过几起民工意外死亡索赔案后,竟积累了一定经验。哪家真摊上了这样的不幸事,往往会求助于他们。失去亲人的家属情绪很难稳定,这时候就需要清醒者索要赔偿及协调善后等。当然,乡里乡亲的,他们也都愿意免费出面帮忙。
  建筑民工意外事故,因是偶尔发生,每次死亡人数少(但总体死亡数并不少),所以不会像矿难及山体滑坡等灾难容易引起重视,因此也很少见诸报端,难引起社会公众关注。于是,讨要赔偿就成了一桩令人头痛的事,毕竟亲人已经逝去,建筑民工也非正式工人,既没保险也没补助,能多要点赔偿对生者也是一点保障。据我所知,索要赔偿大概的路径是,死者家属拖老带少到工地和开发商那去哭闹,实在不行还要动些粗,打砸一些工地办公设施,或者扬言去劳动部门举报。其实这都是为了让建筑商能多赔点钱,待建筑商知道死者家属不会善罢甘休,也都只能花钱息事宁人,让事态不再扩大。看死者家人闹得差不多,负责索要赔偿的中间人就会趁机要价,建筑商开始一般不同意,然后再讨价还价……直到达成一致。钱到手后,尸体就在当地火化。家人带着死者骨灰,哭哭啼啼回家乡安葬。
  老家有这样的风俗,如果死者是已婚男子,虽然是少亡,但骨灰可以摆在家里,按照老人去世的风俗进行操办。如果死者还没有成家,骨灰带回来后,家门都不能入,只能直接去掩埋,且不能葬在祖坟,大概未婚即亡是家族的不祥,不能影响了家里的风水。我记得,哥哥的挚友逝去时,他已订婚但没完婚,骨灰是在夜里运回来的,村里人提前帮拉了口水泥小棺材,并在离家很偏远的地里打好了坑,在那个雨雾蒙蒙的夜里草草埋葬。过了几天后,他未婚妻才得知了消息。我大哥陪她到坟前痛哭良久。那么多年过去,那场景依然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当然,未成家男子的死亡赔偿金都归父母,这个没有任何疑问。而已成家的死者,赔偿金往往成为争夺的焦点。父母怕年轻的媳妇改嫁,总想将钱扣在自己手中,而媳妇觉得赔偿款是丈夫生命换来,不肯让出分厘,因此常常闹得不可开交。表哥走了四年,家里还在为这事争执。现在舅舅已六十多岁,为了家庭的生计,强忍病痛仍在跟着村里建筑队爬高下低劳作。他说,如果表嫂真改嫁了,孙子是要他养大的。说到这些,看着还不谙世事的孩子,舅舅老泪横流。
  对于偌大的中国,死个建筑民工也许根本不算大事,但对于死者家庭却是天大的事,一个家庭可能因此而彻底毁掉。我一直想,近年来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啥建筑民工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为啥建筑民工死亡赔偿机制不能更加完善?为啥不能给死亡建筑民工的父母及子女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政府有关部门是不是该有所作为?      □朱允慎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部制作 --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154
未经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部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