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使用|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为了教育而语文,解读作品沉溺于对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的提炼与读解。如鲁迅文章等一些有深度的作品,之所以被很多人视为畏途,多是源于好好的文章被‘大卸八块’成一堆堆七零八落的‘知识点’,令人因目无全牛而对这些课文产生畏惧和逆反心理。” 这段话中,“目无全牛”一词显然让人给“望文生义”地用了。 “目无全牛”是一个成语,出自《庄子·内篇·养生主》。 “全牛”即整个一头年,“目无全牛”即“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技艺高超的庖丁杀牛,宰牛刀用了十九年,却没有卷刃钝口,为什么呢?因为他技术十分了得,所有的牛在他面前,不过是一堆牛肉和牛骨筋络的混合物罢了,即“目无全牛”,他从其筋骨间的空隙中动刀,刀刃从不碰触筋骨,所以能十九年保持锋利。后世用该成语形容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琢磨上述文章的意思,句中显然是用“目无全牛”表示“不了解事物(课文)的整体面貌”了。而此成语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教学若果真到了“目无全牛”的境界,谁还会对“课文产生畏惧和逆反心理”? □张锦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