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评论/读者之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穷人家的孩子最怕的是心穷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5年09月12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


  安徽六安市高二学生陈伟(化名),8月31日留下两张“遗书”后,没带手机和钱包,离开租住的房子出走。字条有云:“亲爱的爸妈,我实在忍受不了了,也实在不想多说。这个世界太累了,而我又是个弱者。我走了,不用找了。七天,就七天,我便可以解脱了。”“我死后,请不要烦其他人了,我的死只和我个人有关……下辈子不做穷人家的孩子。”(9月3日《新安晚报》)
  一个高中生对父母留言称“下辈子不做穷人家的孩子”,一经报道遂惊动舆论,原因是这句不像人话的话打在了人心中的敏感节点,刺激人,尤其刺激穷人。陈伟出走七天后被家人找到,一场悲剧得以避免,同时也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舆情震荡。
  说出惊人之语的孩子,其心理轨迹究竟如何,我们并不知情。大概的情况是,这孩子因感受精神压力过大而濒临彻底崩溃。他主观承受的压力应该是综合性、复合式的,他自认经济地位低下的状态,无疑严重影响着他的精神世界。希望父母多一些关爱与交流,或许为其首要的真实需求。当然,他若将缺少关爱与沟通的原因,一并归结为家庭经济状况,也有一定的道理。“因缺钱而缺爱”,至少存在部分事实根据。
  陈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穷人孩子”的观察视角。豆蔻年华且心智基本正常,因拼爹无望而绝望,看不到一丝光明前途,以至于痛感作为穷人家孩子生不如死且死不足惜——这孩子的痛苦体验,有没有对世相的观察为根据呢?
  答案是明确的,有。讲得学术一点,即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公平渠道接近堵塞。不少“穷孩子”体会到了上进之难,不再相信个人奋斗之效能,或者是因进取代价过高而放弃追求。一度衰竭的“血统论”收复失地、拓展市场,背景与条件是“阶层流动”的局势恶化。似乎有一种叫“穷人基因”的东西,正在稳定遗传。
  “狗不嫌家贫”,这非人文。孩子不是狗,嫌家贫也属正常。逆袭路上,许多屌丝采取伤害他人、损害社会的招数,而那个内向且偏激的孩子,只是怕苦畏难,曾起心走一条自行了断的无争之路。应该说,这孩子未失良善。抱怨和控诉贫困,也是他正当合理的权利。
  不管怎么说,那孩子总归是个问题少年,心理素质太差,胸无小志又目光短浅。然而,一味指责孩子于事无补,更应特别注意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严重缺失。连青春活力和希望都没有了,这是怎么搞的?最低级的谬误发生在这儿:家庭、社会都告诉孩子世界太累、人间不平,但同时,大人们灌输给孩子一个压倒其他道理的歪理——你只是一根小草,你不可以欲图改变世界,你不可以对抗社会不公。于是,结出一个恶果:孩子心田里除负能量满满外,一贫如洗。
  中国第一届留守儿童早已进入社会,仍继续着消解或加重童年心病的过程。往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穷的和少量脱穷的人,都会回顾走过的心路。面对富人和富人社会,自卑、屈辱、愤懑、嫉妒等情绪,于他们刻骨铭心。这记忆,或成其动力,或成其负担。
  心穷,乃无望之穷。其实,世事艰难是常态,后生之所以可畏,就在于其能解决前辈不敢解决、解决不了的难题。比如,迎难而进,将铲除不公作为理想寄托与进取方向。似这么简单的活动,已经是伟大事业了。对这样的年轻人,尽管放心好了,他们断无自绝于社会和亲人的可能。
(作者黎明,知名网友)
 
 
未经南方农村报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