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13版:读与写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儿童与自然是同根而生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5年09月24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朱自强


|绘本之力|
  很长时期以来,人与自然的疏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里人的精神疾病的一个重要根源。由于与自然的疏离,不仅人的生存的生态性遭受严重的破坏,而且还出现了心灵方向的迷失。美国独特而伟大的思想家、诗人爱默生就认为,“大自然”与(人类的)“本性”是一致的。他在《自然沉思录》中说:“这浩浩苍穹下的小小学童(指学者——作者注),明白了他与这博大的自然竟还是同根而生的。一个是叶,一个是花,他的每一条血脉里都涌动着他与自然的亲谊和感通。他与自然所同之根是什么呢?那不就是他灵魂的灵魂吗?……属于自然的美就是属于他自己心灵的美。自然的规律就是他自己心灵的规律。”
  《再见小树林》这个故事生动地呈现了小树林与小绿的精神联系,确立了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以“小树林”为代表的自然所具有的精神价值。
  这个取材于画家张又然童年经历的故事是一个真实的心灵故事:“曾经,有片小树林陪伴我度过充满幻想的孩童岁月,那里一直是我的秘密基地。然而,在某个清晨,一阵阵刺耳的电锯声,惊醒了睡梦中的我,也毁坏了陪伴我成长的小树林。我的内心有着无限的伤痛与不舍,最后还因此生了一场大病。”
  儿童与自然进行交感的生活,对于儿童的成长重要得不可或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自然界中包容着对儿童来说通俗易懂却又纷繁的事件、物体、现象和因果关系、规律性。这些信息是无可替代的,因为它们易于为儿童接受,它们正是儿童所能进入的世界,它们也正是儿童观念、概念、思想、概括和判断的直接来源。换句话说,大自然乃是‘儿童思想’的发源地。”《再见小树林》表现出了自然的这种重要性。当小树林被砍伐以后,“我默默地把窗帘拉上”,其实是关闭了心灵向世界敞开的一扇窗口,而从前被树林映衬得充满绿意的房间也随之陷入了黑暗。
  所幸的是,儿童的成长力是顽强的,他们不轻言放弃。在图画书的最后一个画面里,我们看到,小绿把稚嫩的小苗栽进了被砍伐的土地里,在他身旁的树桩上,站着一只小鸟,它衔着一颗种子,仿佛也像小绿一样,在期待着再见小树林。
  《再见小树林》获得2008年台湾“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并入选2009年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    □朱自强
 
 
未经南方农村报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