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辨析| “厘清”一词,书面语中并不少见。但由于大多数新旧辞书中并未收录,且它与“理清”又是一对近义词,因此在实际使用中,人们常常搞不清楚“厘清”到底是什么意思,“厘清”和“理清”又有什么区别。 “厘”是“釐”的简化字,“釐”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半部分是“里”,表音。上半部分是形符,表示以手持杖打麦,使麦粒与麦穗分离,脱落而下,有使分离、使分开的意思。后来又在原字形上增加一个人,进一步强化人用手清理、整治打下来的麦粒,因而具有“整理、治理”的意思。 “理”的本义是“治玉”,《说文解字》中说:“理,治玉也。从玉里声。”即顺着玉的纹路而剖析之。《韩非子·解老》分析说:“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所“理”之物逐渐从“玉”扩展开来,又引申出“治理、整理”的意思。 追根溯源,“釐”和“理”虽然都有“整理、治理”的意思,但二者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厘”侧重于使食物分开、剥离。例如宋朝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五中记载:“(宋神宗)乃诏厘其事大小。大事,三省与枢密同议进呈……小事,枢密院独取旨。”讲的是宋神宗下诏将国家政事分成大小两种,大事由三省和枢密院共同商议决定,小事则直接由枢密院单独处理。所以责任、职责、界限等要“厘清”,该是谁的就是谁的。此外,“厘清”又在把事物分开、剥离的基础上,引申指使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呈现出来,就像收获小麦的过程,人们用棒子捶打麦穗,是为了使麦粒与麦穗分离,并从麦壳中剥离出来,麦粒才是人们想得到的。因此,“厘清事实”是正确的,“事实真相”常常被各种假象所掩盖,需要我们“厘清”后才能获得。 而“理”侧重于“成物之文”,使事物更加有条理。如《初刻拍案惊奇》里讲了一个“凑吉日裴越客乘龙”的故事:为赶婚期,神虎相助,将准新娘从远处背到新郎那里,众人开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赶忙将她救起,“一个养娘替她将乱发理清梳通了,绾起一髻,将一个手帕替她扎了”。《红楼梦》中宝钗笑道:“箱子笼子一大堆还没理清,知道在哪个里头呢!等过日收拾清了,找出来大家再看就是了。”这些用例都体现了“理清”的侧重点,即让杂乱的东西变得有条理。所以我们常常说“理清思路”“理清头绪”“理清脉络”等。 □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