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

捂月子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7年07月18日版次:02
|网议|
  新闻背景:近日,一名年轻女子被送到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人民医院,呼吸急促,体温已经高达40多摄氏度,是中暑最严重的状态热射病。然而,这名女子却穿着长衫长裤。女子的家人解释说,因为她刚刚生了孩子,现在正在坐月子,所以必须得穿得厚一些。此外,为了不落下“月子病”,将来“怕冷怕风”,他们坚持不开空调、风扇,让她盖着被子。尽管医生全力抢救,可最终没能挽回女子年轻的生命(7月16日《山东商报》)。
  杨朝清:众多悲剧表明,尽管“捂月子”的陋习在年青一代中越来越没有市场,但由于受老一辈人观念的影响,其并未彻底地退出历史舞台,仍在不时地危及广大产妇们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关于如何坐月子,老年人往往会拿过去的成功经验来作为博弈的筹码,让年轻人缺乏议价能力——家庭关系许多时候并非简单的“讲理”,而是裹挟着复杂的情绪、情感、认同以及权利失衡、地位不均等因素;对于一些“做月子误区”,部分年轻人尽管不认同,却也只好违心地接受。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由于医疗、科技、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坐月子面临着较高的安全风险。为了避免出现问题,人们宁可多委屈和压抑产妇甚至牺牲她们的权利与自由,让产妇承受了不少没有必要的痛苦与伤害。伴随着社会变迁,坐月子的安全风险越来越低,产妇的恢复条件越来越好,一些陈旧、落后的“坐月子误区”,亟需重塑和更新。
  郑山海:该产妇能够在40多摄氏度的高温中不反抗,其实也反映出,这些错误的理念是多么的根深蒂固。要避免再次发生悲剧,不仅家庭要摆脱教条的束缚,丰富相关的妇幼保健知识。相关医疗机构也应当有所作为,将产后护理纳入医疗服务的范畴,对产妇和家属强化科学知识宣传。在相关公共机构举办的孕妇大讲堂中,增加坐月子的科普知识,并尽可能多地为大家引进国外的成功经验,让“坐月子”回归到正常的产后调理中来。
  夏熊飞:产妇作为“坐月子”的“当事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对于“捂月子”等陋习要明确拒绝。医院作为权威机构,在产妇以及家属中很有“分量”,医院在产妇出院前应尽到普及正确坐月子知识的义务,指明“捂月子”等陋习的危害。而媒体、社区居委会以及妇联等机构,也应大力宣传“捂月子”等陋习的危害,并向民众传播科学合理的产后护理知识。
  “捂月子”陋习导致的悲剧,或许并不是太多,但只要发生一起,对产妇、对孩子、对整个家庭都将是巨大的噩耗,因而我们需要更多防患于未然的举措,把此类陋习早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