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43岁妇女危重心衰移植心脏获新生

广东省人民医院首创右心辅助循环技术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7年08月31日版次:10

  右心辅助循环系统。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郝黎 靳婷

  43岁的李女士(化姓)因扩张型心肌病导致严重心衰,无法平躺,心脏几乎停止了跳动。近日,她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了心脏移植,重获新生。
  李女士入院时病情已经非常严重,移植术后出现肺动脉高压而致急性右心衰竭的风险很高。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移植团队专家借助首创的右心辅助循环技术,帮助李女士安全度过了危险期。
  据悉,2017年以来省医已经成功开展了14例心脏移植手术。该院心脏移植学科带头人黄劲松主任表示,随着国家器官捐献事业和移植技术的发展,目前心脏移植手术在临床成熟开展,越来越多的危重心脏病患者获得救治机会。
严重心衰危殆
  李女士来自珠海。2014年6月外出旅游时,出现胸闷气喘、急性心衰,检查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经过治疗,李女士症状稍有缓解,但病情间断发作,一年需住院2-3次。
  今年7月,因一次感冒后病情危重,李女士住进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重症病房。
  该院心外专家经检查评估,李女士已经是终末期心脏病,心脏扩大,几乎快达到停跳的地步了。一般的治疗方案无法解决问题,建议做心脏移植。
  李女士的主管医生、省医心外科主治医师吴敏表示,扩张型心肌病早期患者一般难以察觉,需要做心脏彩超才能发现,当急性发作时往往就是心衰了,心功能直线下降。在疾病后期,患者频频住院,甚至严重心衰下不了床,每天只能打速尿、多巴胺续命。
  实际上,去年专家就建议李女士做心脏移植,但出于对器官移植手术的恐惧,她本能地拒绝了。如今处在生死关头,在家人的耐心劝解下,她才坚定了求生意志,进入器官移植系统登记,等待合适的供体。
新法护航换心
  经过半个月的焦灼等待,获知省内一位50多岁的女患者愿意捐献心脏且配型成功,黄劲松团队积极对接。
  7月23日,李女士进入手术室接受心脏移植。
  然而,很多终末期心脏病发展到最后都会合并肺动脉高压,而中到重度的肺动脉高压是心脏移植最可怕的隐形杀手,死亡率达19%。因此,这类患者以往被列为心脏移植的相对禁忌症,不得不选择做心肺联合移植,不仅手术风险更大,病人的花费也更高。
  省医专家团队决定采用首创的右心辅助循环技术,帮助李女士顺利度过移植后的危险期。
  吴敏介绍,采用右心辅助循环技术干预,帮助右心排血,可以明显降低急性右心衰竭的发生风险。
  术后在右心辅助循环的支持下,几经波折,李女士的身体终于接受了新的心脏,转危为安。
  8月2日,她顺利撤掉右心辅助循环设备,生命体征平稳。目前情况良好。
  “有了右心辅助技术,患者可以保住肺,只需要单纯换心脏,让原先没有移植希望的患者也获得了救治的机会。”吴敏表示。
  据悉,今年5月15日,省医心脏移植团队首次将右心辅助循环技术应用于心脏移植疑难病例,首例患者8月份复查,恢复良好。包括李女士在内,省医目前已有4名高危患者通过这种方法成功克服了移植心脏术后的早期衰竭。在8月3日召开的2017年中国器官移植大会上,黄劲松团队做了该项技术的经验报道,得到国内同行的一致认可。
心脏移植宜早
  黄劲松介绍,2015年以来,我国器官捐献事业走上正轨,发展很快,广东省连续7年器官捐献人数排名第一,器官供体来源也多了。但很多患者对心脏移植还是认识不足。
  “很多终末期心脏病患者都是等到病危时才考虑心脏移植,留给医生的时间很有限。”吴敏说,心脏病等到严重心肺衰竭的程度再做移植,不仅手术难度高,风险大,短时间内寻找配对的供体也很困难。患者如果有心脏移植的适应症,最好早作准备。
  据了解,心脏移植主要适用于扩张性心肌病(占心脏移植的60%-70%)、终末期冠心病、肥厚型心肌病、重度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经评估传统内科、外科手术已无法治疗,只能考虑心脏移植。
  符合指征的患者需由医生核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身份、上传病例资料到国家器官移植登记系统,等待合适的供体器官分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