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小札|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柳中庸:征人怨
且说柳中庸的《征人怨》,也是唐人七绝中一首比较有名的作品。
开头读这首诗,觉得它音调铿锵,形式整齐,字句工丽。再读之下,就发觉有一连串地名跳进眼里: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它们都是唐代边塞诗里常见的名字。可是到底在什么地方?要弄清底细,就不得不去翻书。翻书的结果,知道金河又叫伊克土尔根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之南,唐代设有金河县。青冢也在呼和浩特之南,是王昭君的墓地。黑山,虽说有几个,但呼和浩特附近的杀虎山也叫黑山。从呼和浩特向西南走百多里,便到达黄河边上。看来好像很清楚,这几个地名,集中在今山西省长城以北一带,即汉代的云中、定襄地区,唐代为单于大都护府统辖之地。这首诗所描写的自然也是这个地区的征人了。可是,这么一估计,问题就跟着来了:玉关自然指的是玉门关,它却远在甘肃西部,离呼和浩特有一千五百多公里。远戍的士兵,岂能“岁岁金河复玉关”,几千里路奔来跑去。何况又不是归一个都护府管辖呢。
有些诗选家作了解释:“金河复玉关,意谓来往于最边远的地区。”意说不能实指,也毋须实指。可惜还不够彻底。应该补充一句说,连青冢、金河、黑山、黄河也都不必实指,所有这些名字,都是泛指边塞,是不管它们的位置在哪一条经纬线上的。
这话乍听起来有点费解。黑山不止一处,还可以说难以实指;黄河绵亘数千里,不定它的哪一段,也还罢了;难道青冢、金河也不可以实指么?其实,问题不在这上头,问题在于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创作要求底下去运用这些地名的。
我们首先研究一下这首诗的艺术形式。从形式看,它有几个特点:第一,一二两句构成一联,三四两句也构成一联,全首对仗。第二,起联叙事,结联写景,直起直收,中间不作转折。第三,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处处对仗工整。白雪、青冢、黄河、黑山,连用四个颜色字,色泽十分讲究。第四,在音节上,四句都采用“二一五”的句式(即在第二字略作停顿)。可见作者有意把这首诗弄得对仗工整,色调华美,平仄妥帖,音韵铿锵。总的来说,要显出形式之美。
我们进一步研究作者的写作意图。从内容看,作者并没有打算把描写对象限定在某一地区。所以金河和玉关距离很远,不妨说是岁岁往来。黄河本不围绕黑山,又不妨说成是绕。其实诗中所下的“金河”“玉关”“黄河”“黑山”等字样,范围包括中国整个北部边疆,并不限于其中一个小角落。根据此诗十分讲究形式之美这点分析,“金河”“玉关”“青冢”“黑山”“黄河”,都是服从于形式美这个要求而配置上去的。
作者既要将绵延数千里的河山作高度的艺术概括,提炼典型,突出主题,那么,金河和玉关虽然相隔数千里,不妨把它们拉近;青冢和黑山即使很近,又不妨把它们推远。因此可以这样说:诗中的这些地名,都不必看做专有名词。诗中的山、河、关、冢,配上金、玉、青、黑等字,都是抽象化的地名,不必硬向地图找它们的实在经纬线。这样才是活解而不是死解。
柳中庸这首诗,是以它那引人入胜的形式烘托内容来打动读者的。
□刘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