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稻模式效益明显,是小龙虾养殖的主流模式。
编者按 近三年来,小龙虾无疑是全国最火爆的水产养殖品种,“溢价”效应明显,但真正赚钱的人并不多。缺乏养殖技术和成熟的养殖模式成为整个小龙虾产业的痛点,为此,《农财宝典》-小龙虾通展开全国范围内搜查虾王,传播虾王优秀养殖模式和先进技术。
8月14日,《农财宝典》-小龙虾通采编团队走进湖北监利三洲镇。据不完全统计,三洲镇小龙虾养殖面积1-2万亩,以稻虾连作养殖模式为主,近两年池塘精养模式开始发展起来,但精养面积占比不足一成。由于池塘精养模式需要较高的养殖技术水平,没有一定资金与技术的养殖户不敢轻易尝试。
第一年从餐饮行业转行养小龙虾的王老板,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第一年便发展池塘精养小龙虾40亩,并取得了不错的养殖效益,从今年3月15日进苗,到4月3日卖虾,只用了半个多月,王老板的小龙虾生长速度怎么这么快?
“首先,保证虾苗下塘时成活率高,就要平时虾塘的管理要到位,选择正规厂家的小龙虾动保产品。”王老板在分享他的养虾成功之道时强调,小龙虾苗的健康快速生长,与渔美康“以养代防”的模式分不开,据介绍,该模式注重从生理、生态、生产三方面进行管理,强调的是“养”,把管理措施贯彻到日常的细节中:生理方面注重养肝胆、养肠道,生态方面注重养水、养底,生产方面注重饲料的正确投喂、放养密度,模式设置等。
据渔美康监利大区技术经理梅增介绍,首先,肝胆是水产动物的解毒、消化、免疫的重要器官,关系到动物的健康活力;其次,肠道是水产动物消化、吸收的关键器官,肠道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饵料系数及规格产量等养殖效益的高低,每年小龙虾的肠炎病依然是养殖户面临的痛点;第三是水质,养虾先养水,现在的养殖注重调不注重养,是个很大的误区;最后是底质的改善,池塘底质是养殖中残饵、粪便集中的地方。“池塘底部容易积累氧债,从而造成大量病菌的滋生,是一个巨大的隐形炸弹,对小龙虾的生长及发病率等方面影响很大。” □莫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