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宁夏区委主委戴秀英提交了《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亟待完善》,建议国家建立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和居住证制度,提高农民工社保参保率和保障水平,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3月3日澎湃新闻)
改革开放前40年的巨大成就,凝结了农民工的辛勤汗水。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时代背景下,农民工问题既是攻坚难度很大的硬骨头,也是涉及范围广泛的大问题,其背后牵扯的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改革愿景,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宏阔格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现实,全国农民工总量2亿8836万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外出农民工1亿7266万人,增长0.5%;本地农民工1亿1570万人,增长0.9%。“三量”齐增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农民工问题的不变与变。不变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趋势没有逆转,数量呈现缓慢增长态势;变的是,本地农民工数量增速超过外出农民工,虽然只有0.4个百分点,但如果乘以农民工群体的亿级基数,规模同样十分可观,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农民工返乡就业势头正在越发强劲。
不过,与农民工群体体量膨胀势头相悖,农民工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参加比率却呈现出疲软态势,特别是医疗保险参保率还一度出现了下滑。2016年,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比率只有17%,参保人数比2012年还少了171万人,比高峰期的2014年少了将近400万人。个中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相对较低,呈现逐岗位而作的“游牧”状态,一些地方社保跨地域转移或者存在森严壁垒,或者办理手续十分繁琐;二是农民工在户籍地大多参加了城乡居民社保(新农合、新农保),其与城镇职工社保之间的保障水平差距不小,以医保为例,2016年城镇职工医保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水平为72.2%,城乡居民医保为56.3%,相去近16个百分点。
因此,要激发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必须对症下药,铲除上述病灶。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并轨和跨地转移,最终实现全国“一盘棋”,特别要大力应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微信小程序、APP等便捷方式,大大简化流程,让农民工手指一点便可以完成社保接续手续,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民工少跑腿;另一方面,在制度设计和制度保障上,要打破个人缴费与待遇水平之间的绝对正比例关系,加大公共财政补助力度,使农民工在自身缴费不出现大幅增加的情况下,社保待遇水平能有显著提升,同时,要积极探索农民工户籍地城乡居民社保与常住地城镇职工医保的统筹方式,允许双向转移,整合使用资金,避免在户籍地参了保却用不上、在常住地需要用却没参保的情况,从而增强广大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