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聪明药”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9年03月14日版次:02
|网议|
  新闻背景:前段时间,有高三女生吃了“聪明药”后考进班级前十名。医生表示,所谓的“聪明药”属于神经中枢兴奋药,是国家严格控制的药品,滥用可能会引起身体不适,更危险的是哌醋甲酯和冰毒的主要成分类似有相似的化学结构,因此具有一定的成瘾性。(2月20日《新京报》)
  @刘天放: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肯定充满困难和挑战,要想取得好成绩,唯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刻苦用功,才能最终如愿。其实,世上本就没有什么“聪明药”,无论是提高工作效率,还是提高学习成绩,终归要靠勤奋努力和科学有效的方法。
  而对高考生来说,也只有保持平和心态,凭借自己平时刻苦用功积累的本领,积极备战,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即将到来的考试,才是明智之举。那些试图靠“聪明药”取得实质性突破的考生,如果仅迷恋于“聪明药”,而不是扎扎实实努力用功,到头来无疑将是“反被聪明误”,或“竹篮打水一场空”。
  @纪玉:跟体育竞技中运动员使用兴奋剂一样,吃“聪明药”助考,也会破坏公平公正,导致恶性竞争,“你给孩子吃药,那我要不要给孩子吃?”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这种气氛也蔓延到了校园中,家长感到焦虑,可以理解。但无论如何,都要以保护孩子身心健康为底线,家长不能反而变成伤害者、破坏者。更要警惕的是,家长的焦虑会传染给孩子,有些孩子为了不让家长失望,甚至主动服用药物。决不能让滥用药物形成风气,否则就是害了一代人。
  除了家长应认识到滥用药物的危害,对相关药物的管控也应进一步加强,及时补上网购药物的监管漏洞。既然属于国家严格管控的药物,就不能让普通人轻易到手。一些不法商家利用家长和学生的焦虑心理,夸大药物效果,掩盖药物毒性,其行为十分恶劣。对违法售药的商家和个人,应给予严厉打击,形成有力震慑。
  @许朝军:从专业的角度而言,这些所谓的“聪明药”实际上是让人精神兴奋的兴奋类药品,正常人服用还会引起药物反应,如果长期服用会出现躁狂、精神紧张、兴奋等中毒症状。同时,这类药即便有让人兴奋、延长兴奋时间的功能,但实际上服用后人体长时间兴奋状态下,消耗的能量会更多,服用之后药效消除可能会比以前更累。
  如果世上真的有“聪明药”,真的是一吃考生就“聪明了”,那么必然是人皆服之,也没有什么“聪明与愚笨”之分的机会啊?考生和家长最应该做的,是科学地调整心态,调适情绪,争取发挥出最佳迎考水平。如果家长一味轻信“聪明药”,让考生服用“聪明药”,可能会给考生无形中增加应考的压力,这不是反被“聪明误”了吗?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