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生猪调运监管严格,全国各地都在从严查处违规调运行为。
南方农村报记者 叶嘉宏
作为传统农业大省,河南省的生猪出栏量位居全国首位,外调量也占到全省产量的半数以上。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下称简称《意见》),提出将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并推动猪肉供应由“调猪”向“调肉”转变。
近半年生猪调运量明显下降
非洲猪瘟疫情,使得生猪养殖行业由“调猪”向“调肉”转变的大趋势进一步鲜明。
此前在2018年11月21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加强生猪屠宰企业非洲猪瘟防保障猪肉质量安全和有效供给的通知》中就指出,要促进产销衔接,推动由“调猪”向“调肉”转变。
此次《意见》中也明确表示,鼓励生猪养殖、屠宰加工企业推行“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运输、冰鲜上市”模式,大力推动猪肉供应由“调猪”向“调肉”转变,由热鲜肉向冰鲜肉转变。
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在非洲猪瘟疫情出现前,我国每周的生猪调运量普遍维持在200万头左右。疫情暴发后,农业农村部接连发布多个调运相关政策——《关于防治非洲猪瘟加强生猪移动监管的通知》、农办牧〔2018〕5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79号、农办牧〔2018〕63号等,加强生猪调运的监管力度,生猪调运受限的省份越来越多,生猪调运量直线下滑,10月22日—28日这周的生猪调运量下滑至8.73万头,环比下降89.67%。
2018年12月27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规范生猪及生猪产品调运活动的通知》,表示疫区所在县内的生猪养殖企业符合一定的条件,可在本省范围内与屠宰企业实施出栏肥猪“点对点”调运,疫区所在县以外的种猪、商品仔猪经非洲猪瘟检测合格和检疫合格后,可调出本省。此消息可谓给不少养殖企业吃了定心丸。在政策出台15天后,生猪调运量恢复至57.77万头/周。
转变将是产业中长期基调
这次非洲猪瘟疫情加上出台的政策导向,行业中对猪肉供应链由“调猪”向“调肉”进行转变达成了共识。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高远飞认为,非洲猪瘟疫情一时难以消除,全国生猪禁调的局面已形成,预计国内生猪行业物流由猪转肉的情况将越来越普遍,屠宰行业或再度兴盛,生猪养殖及屠宰业的去产能进程也将加快。
芝华数据高级分析师袁松表示,在短期内,政策调控猪肉的流通影响因素可能会更多一些。无论是养殖端还是屠宰端,未来的审批和监管都会更加严格。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这使得附近屠宰能力有限的猪场变得更加被动。
不过,“调猪”向“调肉”转变也并非一朝一夕完成,仍有一段路要走,崔晓良认为,主要有两大难题。首先是消费者习惯问题,南方地区的消费者对于冷鲜肉的接受程度较低,如果这种消费习惯无法改变过来,给屠企带来销售难的问题将制约屠宰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其次,虽然国家在鼓励发展屠宰业,但是目前针对该产业审批、管理等方面政策法规仍不够完善。
对此,袁松认为不管是屠宰产能的调整还是养殖产能的调整布局,都不是一两年能够短期调整的,也就是说猪肉供应链从“调猪”向“调肉”转变或将是一个中长期的产业基调。
新流通形式或推动猪价上涨
过去,我国的猪肉流通形式主要是把生猪从主产区内的养殖场调运至主销区内的屠宰场实行屠宰再分销,区与区之间的流通物以活猪为主,调运工具为生猪调运车,而承担生猪从产区到销区转移的主体则主要是猪中介。
而如果猪肉供应链条完成了到调肉的方向转变,那么生猪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的流通物则变为屠宰加工过后的白条肉,调运工具为冷链运输车,而承担调运工作的主体也转变为猪肉销售渠道商或者猪肉销售中间商。
“新的流通形式会推动猪价上涨!”袁松表示,猪肉流通形式的转变带来最明显的变化是流通环节的成本上升了,而成本提高反而会推动猪价水平的上涨。
卓创分析师王亚男表示,目前生猪需求量相对平稳,影响猪价的主要因素仍是供应面。据新牧网猪价数据,进入3月份以来,生猪价格快速上涨,虽然中旬前半段有回调,但整体涨势仍旧超出了业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