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唯有成为自己,才具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俄罗斯女诗人英娜·丽斯年斯卡娅诗集《孤独的馈赠》里的很多诗句都兼具格言的品质,可以成为此篇笔记的标题,我还是选择了这一句:“钉子成为钉子插在自己的孔中/而高处成为了天空”(《哦,那些词语多么令我痛苦……》)。这行丽斯年斯卡娅32岁写就的诗句,既代表了诗人的诗歌气质与思想认识,也为喧哗中的迷失者鸣响了警钟:每样物唯有对应坐标,每个人唯有成为自己,才具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我们每一个人,皆是不同程度的迷失者,尤其悖论的是,有时候生活就那么绝对,混沌的我们,即便常常遭受残酷和丑恶的暴行,往往还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如果真的“只有在死神的面前/一切事物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我宁愿这样的“死神”早一天降临,好让自己早一天看清自己的嘴脸。然而,如何在啰嗦顽惰的现实中保持不变的爱与善,使得火焰般的理想熊熊燃烧,丽斯年斯卡娅为我们贡献了自己的路径。
诗歌是一条路径,再好的诗歌解决的依然是人的问题,人到底应该如何穿过漫漫黑夜走向自我的黎明?诗人丽斯年斯卡娅自始至终作为一个人,一个通常的人,一个站立的人,一个鲜明的人,“独自活在人们中间”,静静守护着灵魂最初以及最后的呼吸。哪怕她极度忧伤,疑惑自己“为什么如此惆怅,为什么/望着窗外,就像望着塌陷的地方”,眼看“一天落到另一天上,/像一场雪覆盖另一场雪”;哪怕她极度孤独,感觉自己“已经快被/时间和青草覆盖”,她还是“……非常想知道,今天/谁会请我去做客”。丽斯年斯卡娅很少照镜子,却习惯与镜子里的另一个“我”展开超越现实的交谈,她希望进一步认清自己,进而认清四周。无论经历怎样的排斥、嘲讽、诋毁,甚至流放,丽斯年斯卡娅总是烈士般迎刃而上,“请你不要绕过我,/这倒数第二的不幸!//至于那最后的不幸/我自己也不会主动绕行。”靠着一颗“铁打的心脏”,她用正义与邪恶对抗:“我已把自己献身为人质,/从吸气到呼气!”她祈祷,但决不乞求,“我不会等待来自任何一方的庇护,/我会一如既往地爱你。”而祖国和故土,一直是她深深的眷恋,以致“我不会梦见陌生的国度,/使我难以入梦的总是故国。”对于良知与自由的渴望,她的法则是,“请等待来自弱者的庇护,/而来自强者的不要希冀……不要向圣者请求宽恕,/请向犯罪者请求原谅。”她怀着巨大的仁慈和悲悯,“担心的,绝对不是自己的/疼痛,而是它的。”尽管“那些荒唐可笑的年代/对我干了自己想干的一切”,可“我还是觉得,/命运是公正的。”“是我自己的错,是我自己的错,/无论什么样的死对我都适合……”她告诫自己,“不要视地狱为天堂,/也不要把天堂当地狱……”她深知人世间“不存在逝去的光阴”,“痛苦多么盲目,幸福多么愚蠢……”,她已洞穿,“生活的实质越是平常,它的形式越是鲜活”,根本“没有什么人值得我感激或诅咒!/……也许,我就是时间的碎片”,她“再也不需要/来自事物和人们的仁慈”,人们也“不要安慰我,请去为他们祝福”,因此,“我没看到通常所见的卑劣事情,/只看到阳台,树叶和光线”,而“所有的一切都渐渐地/接近了宽恕,和宁静”。正是内心宽阔的承担,促进丽斯年斯卡娅一路引领自己,从而成为他人的引领。
守住了人的根本,就无惧任何一个时代。丽斯年斯卡娅就是这样一个本质意义上的人,而诗歌这门“忧伤的手艺”早已与她相生相融。面对一次次苦难,丽斯年斯卡娅报以一次次近乎决绝的告白,看似脱口而出的告白,实则需要惊人的气概。一般而言,告白是危险的,稍不留神便易沦为空大的口号,沦为硬梆梆的公式,貌似真理、警句,对诗意及诗歌的丰富性反而造成一定的损伤,但丽斯年斯卡娅的诗歌因为有了质朴且特殊的语境支撑,又因其文字饱含分明的爱憎、虔诚的祈祷,以及无尽的忧伤、忏悔,甚至难以掩饰的羞涩,逼得这些告白河流一样自然地奔涌,读来如此诚恳又率性,透明又充满力量,从而拥有了合情合理、水到渠成的美——因为美,它们必被追随。无论是长久的沉寂还是多年之后收获接连的赞誉,丽斯年斯卡娅始终站在自己的圆圈,站成自己的形象。她之所以慷慨地大声说出,“请取走我吧,上帝,把他代替,/而让他在世间留存”,只因她对尊严日复一日的坚守,使得“高贵”二字血液一样流淌于她。
俄罗斯抒情诗歌传统在丽斯年斯卡娅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就连那些一眼就能辩认的长长的带省略号的标题,看似随意取自诗歌的首句,可就在长句的两次重复阅读之间,似乎生长着一种隐力,能让读者更迅速有效地进入诗歌。朴实的语言,独立的思想,高超的境界,是一切传统与创新的左膀右臂。索尔仁尼琴1993年就认为英娜·丽斯年斯卡娅延续了阿赫玛托娃和茨维塔耶娃诗歌的独特性。虽然这三位皆是俄罗斯大地上伟大的女性诗人,而女性对于诗人这个古老的行当多少有着特别的暗示,然而她们的优秀,完全出自一个基本的人,一个没有性别的人,一个诚实坚定、勇敢纯粹、敢于直面的人。这样一个简单却又高难的大写的人,是人类心灵深处共同的也是最终的呼唤。13岁读到生命中的第一个诗人叶赛宁的丽斯年斯卡娅,从小对自己有着过高的要求,19年便写下“……任何理想/请不要向我提起……”可见,“理想”这个敏感的词对青春的她扎得多深,可贵的是,丽斯年斯卡娅并没有停留于愤懑,她毅然献身于理想,背负起光荣而沉重的使命,直至2014年85岁的她离开我们,她几乎倾其所有,将自我理解的善与爱不断通过语言和行动,传递给每一个人。长期深陷痛苦、并且不那么自信的英娜·丽斯年斯卡娅完全可以骄傲地向世人宣布,自己无愧于大地,无愧于人民。
□聂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