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
近来,一个叫作“小姐姐”的词在年轻人中流行开来。下至校园里的大中学生,上至已进入中年行列的职业女性,都被唤作“小姐姐”,“小姐姐”成功跃进“热门社会称谓”的榜单中。
“小姐姐”起源于小众的动漫文化圈,是该圈粉丝对日本某偶像组合成员的称呼,更准确地来说她们是动漫角色的配音演员,多是二十来岁的成年女性,相对粉丝来说稍微年长几岁,但是她们配音的角色又是天真可爱的,所以粉丝们在“姐姐”前加上“小”字,以示亲切。仔细想想那些带有“小”字的词语——小鱼儿、小鸟儿、小宝贝、小天使,以及近来很流行的小仙女、小可爱等,一个“小”字增加了多少萌萌的意味。
随着“小姐姐”一词在动漫圈的逐渐流行,它的语义也随之扩大,用来泛指动漫中所有可爱类型的女性。渐渐地,“小姐姐”打破了文化隔阂,走出相对狭窄的动漫圈来到了网络社交平台,成为各类粉丝对于自己喜爱的女性偶像的爱称。后来,“小姐姐”的使用范围被彻底放大,和多年前流行的“美眉”“美女”一样,可以使用在各种女性人物上,变成了一个普通的社会称谓。
追究“小姐姐”走红的原因主要还是二十岁上下的年轻女性称谓缺失造成的。这些女性不仅苦于被小孩子喊作“阿姨”,就连她们之间的相互称呼也是个问题:“大姐”“小妹”这些从亲属称谓泛化来的称呼都带有辈分的概念,而这种长幼尊卑之分与年轻人群体的社交氛围格格不人。对那些还不太熟悉的同龄人要怎么开口称呼呢?由于相应称谓的缺失,她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刻意忽视称呼,或是和年纪相仿的陌生人陷入无语的尴尬。可自从有了“小姐姐”,原本拘谨羞涩的少女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社交达人:“小姐姐,请问下学期××老师的课怎么样呀?”“哇,小姐姐你这支口红好好看啊,哪里买的?”“小姐姐”的使用打破了陌生的气氛,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其实,“小姐姐”一词的女性使用者往往具有幼态持续的心态。“幼态持续”是社会生物学中的一个概念,大意是生物成长后依然保留幼年的状态特征。在文化心理上,“幼年状态”意味着不具备攻击性、惹人喜爱,需要被人照顾或保护。女性在用“小姐姐”与同为女性的人物进行交际时,利用“幼态持续”进行示弱,能够缓解陌生环境中女性对同性潜在的攻击性与排斥感,让对方对自己放下防备、产生好感,也可以在短时间内打破生疏、拉近距离。
除了对话双方的彼此称呼,“小姐姐”还常常用于对话双方对于第三人的指称:“昨天在街上看到一个小姐姐长得好漂亮。”在这里,“小姐姐”的年龄界限被模糊,用来指称年轻的女孩子。与之相比,“美女”也是在前几年颇为流行的社会称谓,但是过于强调容貌,有些轻浮,而“小姐姐”化用自亲属称谓,亲切礼貌得多。再如粉丝称呼自己的偶像:“我们家小姐姐真是太可爱啦!”这既和年轻群体偶像低龄化有关,也同样利用了亲属称谓泛化而保留的亲切感,显示了偶像的亲民性。
“小姐姐”一词的出现弥补了交际中的多种空白,进而还诱发了“小哥哥”的崛起,不管是自己的男性偶像、刚刚认识的异性还是路上偶遇的帅哥,都可以是“小哥哥”了。这些“小哥哥小姐姐”们不仅在自己的社交圈中相互使用,还致力于推广——他们再也不愿意在地铁让座时被人叫作“叔叔、阿姨”了。 □徐泓梁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