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农民导师托起农业农村新希望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9年11月23日版次:02
  日前,在贵州正安县谢坝乡蔬菜基地,54岁的“农民导师”何兴玉在田间向农户讲解秋茄种植技术。在正安县,像何兴玉这样的“农民导师”共有1300多名。这是该县2018年以党建引领促脱贫,探索兴办新时代乡村青年农民学校的一项举措。通过“新青校”聘请农业专家、致富带头人、企业管理人才对学员进行培训考核,然后选拔一批骨干成为“导师”,再由这些“导师”把农业科学技术送到千家万户,让更多农民懂得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加快致富奔小康步伐。(11月22日《遵义晚报》)
  在传统农业社会,农活基本是简单的经验总结加上一些体力。而到了现代,农业开始插上科技的翅膀,对农民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长时期的农村大量劳动力输出,导致“空心村”和老龄化非常严重,农民游走在城市和乡村边缘,许多年轻农民不愿也不能从事农业工作。可以说,农业人才已经成为农村发展的最大瓶颈。
  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的振兴。建设新农村,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必然需要那些非常热爱自己家乡,并愿意通过自己技术、艰苦劳动和管理经营知识在农村奋斗的“新农人”。他们知道如何学会学习和获取相关信息;他们需要懂得如何进行农田耕种和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的技术知识来完善和提高耕地产量;同时他们还需要具有市场经营和管理、风险以及法治相关知识。而“农民导师”将在帮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力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等方面起到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
  农村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农民参与的意识不强,或者自身能力不足,一切都是空谈。正安县的乡村青年农民学校,正是为了弥补农民能力不足问题而设立。青年农民学校很多“土专家”虽然没有高文凭,但他们大都是农业专家、致富带头人、企业管理人才,对脚下的土地更为熟悉,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指导农民科学种养。更重要的是,“农民导师”可以把先进的种养技术流传给更多农民,让农民再传给其他农民,进而让全社会受益。
  “农民导师”模式的顺利运行,主要在于做到了“精”。一方面,该模式能够精准配对。专家们主动点对点联系该村扶贫产业,精准匹配致富能人,由此形成“导师制”的雏形。随即,该县决定探索兴办“新青校”,全面推行“导师制”。另一方面,该模式的“土专家”能力精湛。农民都是脚踏实地的,他们对于理论兴趣不大,只有那些实战专家才能让他们甘于虚心求教,只有让他们增收致富才能让他们心服口服。
  尤其是对于年轻农民来说,他们对农业的理解更加深刻,已经不再满足于“泥腿子下田”,对农业回报率也有更高要求。而“农民导师”的主要职责是价值再造,准确识别农村需求,精准帮扶乡村企业的产品准确定位,尤其是要“穿针引线”导入适用实用技术,开展先进技术转移,将科技系统的生产力转移中心向田间地头下沉,可以将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直接运用到乡村企业。有了这些“新农人”的参与,不仅能让农副产品更加环保安全,进而产生更高附加值;同时也能为农业注入新理念,为农村带来新的精神气象。
(赵家明,公务员)

下一篇:“拒绝脱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