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补齐全面小康社会的乡村民生短板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19年12月28日
版次:
02
| 推荐 |
实现四中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补齐乡村民生短板是关键,尤其在脱贫攻坚已进入尾声,全面小康决胜在即的紧要关头,筑牢民生底线,当务之急在于统筹城与乡,完善“十六有”。
寒有所衣、饥有所食。经过举国上下历时几年脱贫攻坚的奋斗,我国基本实现了农村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农民居家生活可以衣食无忧。但有些进城务工人员因为找不到工作,口袋里的钱花完之后,只得露宿街头,忍饥挨饿的现象还偶有发生。对此应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做法,在城镇设立危困专项临时救济救助基金,设立临时救助站,让那些饥寒者不致挨饿受冻。
住有所居。危房是个动态概念,旧房变危房随时都可能发生,有关部门应随时关注农村住房,建立一套危房动态监测鉴定机制,做到随时有危房及时再改造,确保农民住房基本安全。
行有所乘。目前有些村庄道路只有3.5米宽,无法满足会车需求,节假日经常堵车;不少建制村通车也只是通到村部,并没有通到自然村;农村公交车还存在班次少、间隔时间长等问题。绝大多数地方只通生活的道路,生产的道路远没有通畅。
学有所教。针对农村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严重缺乏的现状,建议每个乡镇办一所开放性的农民学校,定期向社会公布讲课内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免费为农民讲解农业科技知识、企业经营管理、国家政策法规、家庭教育理念以及法律维权和卫生保健等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
病有所医。全国有8亿多农民,只有百万村医。可以通过“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的人事制度,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缺乏问题;通过政府购买公共医疗服务等方式提升基层卫生人员的待遇。
老有所养。针对当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出现的“家庭照料难”问题,政府应提前做好农村养老问题的宏观规划:一是增加投入,在农村有计划地实施“敬老、安老、助老”工程;二是提倡孝道文化,鼓励家庭养老;三是探索建立失能老人护理保险福利制度,解决农村老人给家庭带来的后顾之忧。
幼有所育。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前教育仍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短板,而农村学前教育更是短板中的短板,加强幼师队伍培养刻不容缓。
业有所就。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广开就业门路,实现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同时,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打通农民工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发展通道;还要坚持创业带动就业,鼓励有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劳有所得。保障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关系到广大农民工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稳定。
产有所链。小农户与农业现代化的有机衔接关键在于融入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条,让小农户享受到生产所需的各类现代化服务。同时,通过“互联网+农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推动农产品进入多元市场。
弱有所扶。应完善弱势群体帮扶机制,实施就业帮扶、教育帮扶、技能帮扶、健康帮扶、生活帮扶等一系列帮扶政策;建立健全经济援助、法律援助、医疗援助等全面的扶助救助体系。
困有所帮。结合精准扶贫,着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面、高效实施临时救助制度,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困难群众困有所帮。
乐有所享。应充分激发农民对于乡村传统文化的认知,使其在不断增进了解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自觉传承。
险有所保。有数据显示,农民工的五险一金的参保率不足20%。政府部门需要从政策层面用制度来保证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权益,允许“保随人动”,严惩逃保企业。此外,应大力发展面向农民的商业保险。
心有所安。乡村开展扫黑除恶,农民拍手称快,应一追到底,最大限度铲除黑恶势力滋生蔓延的土壤,巩固农村基层建设成果;严厉打击犯罪分子,提高农民电信诈骗防范意识与谣言甄别能力,维护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节选自2019年第23期《中国发展观察》,作者刘奇)
上一篇:
“离婚冷静期”
下一篇:
◎围观·事件北京◥>
上一篇:
“离婚冷静期”
下一篇:
◎围观·事件北京◥>
分享: